从名师到“戏精”:张雪峰这把“镰刀”,终于割不动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13:57 1

摘要:​他的一些言论确实影响力巨大,有的专业因为他的一个言论突然爆冷,有的大学因为他的推荐,录取分数,年年增长。高考后,家长们更是守着他的直播间,想着听听干货。当然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少走弯路,直接买单,一对一指导报考志愿,就业选择。他的很多言论都把家长吓成了“惊弓之

近日,以报考志愿为人设的“张雪峰”​多媒体账号被禁言,引发热议。官媒发声直指张雪峰打着“普通人家代言人”的旗帜干“制造焦虑,收割流量。

​他的一些言论确实影响力巨大,有的专业因为他的一个言论突然爆冷,有的大学因为他的推荐,录取分数,年年增长。高考后,家长们更是守着他的直播间,想着听听干货。当然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少走弯路,直接买单,一对一指导报考志愿,就业选择。他的很多言论都把家长吓成了“惊弓之鸟”,其实专业冷热会变。时代在变化,现在的热门或许是以后的冷门。

五年前,土木工程被捧上神坛;五年后,无数土木人站在崩盘的工地前茫然四顾。今天,计算机成为新晋“天坑”,四年后,第一批直面AI冲击的毕业生正在赶来。

这场景何其熟悉——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轮盘赌,总有人告诉你下一个号码必中,却从不为你的损失负责。

我的一个亲戚,2018年高分考入某985土木工程。那年春节,亲戚们举杯称赞他“选对了路”。如今他在一家地产公司,每月到手六千,看着公司不断“优化”的通知,开始自学Python转行。

更讽刺的是,他带的教学弟——2022年入学,怀揣程序员梦想,如今在知乎提问:“AI一天写的代码比我一个月都多,还有必要学计算机吗?”

这不是哪个人的错,而是整个教育功利化结出的苦果。当教育变成一场投机,专业沦为股票代码,我们都在这个零和游戏里迷失了方向。

教育本该是种树,不是炒股。种树的人知道,每种树都有不同的生长周期,有的三年结果,有的十年成材。而炒股的人只追涨杀跌,最后大多血本无归。

那些告诉你“学这个能暴富”的人,从不会告诉你: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选择一个“正确”的专业,而是培养在任何领域都能扎根的能力。

我认识一位哲学系毕业生,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面试时老板问他:“学哲学的能懂技术吗?”他回答:“我学了四年如何思考,技术可以学,但深度思考不能。”

他拿到了offer,现在带团队。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它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思维的训练营。它赋予你的不是某个岗位的准入证,而是在任何浪潮中都能游泳的能力。

面对AI的冲击,真正该担心的不是“哪个专业不会被淘汰”,而是“我是否具备无法被AI替代的价值”。创造力、共情力、批判性思维、审美能力——这些才是未来十年的硬通货。

所以,别再把张雪峰们的话当圣经。他们贩卖焦虑,但你要购买未来。那个未来不在热专业和冷专业的两极分化里,而在你真正热爱的领域中。

如果你正在填报志愿,请记住:没有永远的热门,只有永远的热爱。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成为造风的人。

四年后,当又一批毕业生走出校门,希望你能坦然地说:我选择的不是别人眼中的“正确”,而是我心里的真实。

来源:朱晓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