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十一点零七分,我发了一张路边烤红薯的照片,两分钟内她回了三个,顺带把头像换成了一杯冒热气的拿铁。
她到底喜不喜欢我?
昨晚十一点零七分,我发了一张路边烤红薯的照片,两分钟内她回了三个,顺带把头像换成了一杯冒热气的拿铁。
我愣在屏幕前,突然意识到:这好像不是第一次了。
以前我们总说“喜欢”得靠一句告白,现在没人这么干了。
她要是真上心,会先删了别人的未读,再秒回你;会把你随口提的“小时候爱吃麦丽素”记成备忘录,周末直接递到你手心;会把加班排班表甩给同事,只为空出周三晚上和你吃顿不翻台的烧烤。
时间在她那儿突然成了硬通货,花在你身上不心疼,才叫动心。
我试过验证。
上周她出差,我故意说“忘带耳机了”。
高铁上她拍了张自己戴的那副,配文“分你一半”。
我回“到站我去接”,她直接甩了订单截图:退了原本预约的网约车,损失三十八块取消罚金。
钱不多,可那是她主动把“顺路”改成“专程”,把“成本”换成“愿意”。
我盯着那三十八块,比听一百句“我想你”更踏实。
线下更藏不住。
公司电梯里人挤人,她会侧过身,用肩膀替我挡出半个空位;我衣领折进去,她伸手替我翻好,指尖在我锁骨停了一秒,像烫了一下。
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大脑一旦喜欢一个人,安全距离会从75厘米自动缩到45厘米以内,17天后就会忍不住动手“整理”对方。
数了数,从她第一次拍我肩上的灰到那天翻衣领,正好第19天,误差两天,科学诚不我欺。
数字痕迹更好查。
她把歌单里《反方向的钟》设置成“仅我可见”,歌词停在“想回到过去”。
我点开,播放记录一次,两次,第17次的时候,我回了一张同样“仅她可见”的旧车票。
她没说话,第二天上班我的抽屉里多了一杯半糖拿铁,杯套写着“别熬夜”。
一句话没有,却像把答案贴在心跳上。
所以别再问“她怎么不主动表白”。
当代喜欢早就拆成无数碎片:一趟放弃的加班费、一副分你的耳机、一次38块的取消罚金、一秒整理衣领的指尖。
拼起来只有两个字——“偏袒”。
看懂了,就别再装傻;看不懂,你也别怪她转身去给别人秒回。
来源:黄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