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变成烂好人背后的惊人秘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08:30 1

摘要:在我的咨询室里,小宇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是那种大家眼中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听话懂事,学习认真,工作后也是勤勤恳恳。可最近,他满脸疲惫地坐在我对面,诉说着自己的苦恼。他总是为别人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他不敢拒绝别人,怕别人不高兴,自己却越来

在我的咨询室里,小宇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是那种大家眼中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听话懂事,学习认真,工作后也是勤勤恳恳。可最近,他满脸疲惫地坐在我对面,诉说着自己的苦恼。他总是为别人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他不敢拒绝别人,怕别人不高兴,自己却越来越压抑。看着他迷茫的样子,我知道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小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和他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他父母从小就用“听话就给你奖励”的方式来引导他。就像小时候,他想要一个心仪的玩具,父母就会说,“你乖乖把作业做完,就给你买”。久而久之,小宇形成了一种观念,只要顺从父母,就能得到认可和奖励。这种教育方式让他为了迎合父母,逐渐压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慢慢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在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家庭聚会时,亲戚让孩子表演节目,即便孩子心里不愿意,但父母一句“乖,表演一个”,孩子为了做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会硬着头皮去做。在学校里也是如此,老师让孩子帮忙做一些事情,孩子明明自己还有作业没完成,但怕老师觉得自己不乖,还是会答应。这些场景都反映出,过度强调“乖”,会让孩子习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忽略自己,陷入这个“乖孩子”养成的第一个陷阱。

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状态,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就像小宇,在工作中他不敢争取晋升机会。他总是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怕同事说他太自私。这其实就是自我认知模糊的表现,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争取。

再看看生活中的其他场景。朋友约小宇出去玩,可他自己其实想在家休息,但还是答应了,结果玩得并不开心,还觉得很累。在团队合作中,他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导致工作效率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压抑会越来越严重。一开始是自我认知模糊,接着决策能力会逐渐退化,然后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最后可能会崩溃。小宇现在就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

既然知道了问题所在,那该怎么解决呢?其实有一些可行的方法。

第一步是建立边界意识训练。我让小宇先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当同事让他帮忙做一些不属于他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时,要学会说“不”。刚开始他觉得很困难,但慢慢地就习惯了。在生活场景中,这种训练也很有用。比如在商场里,销售员一直推销产品,以前小宇会不好意思拒绝,现在他可以坚定地说自己不需要。朋友找他借钱,如果自己不想借,也能直接拒绝。通过这些小事,他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边界意识。

第二步是记录情绪日记。我让小宇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分析是什么事情让自己开心或不开心。有一天,他在日记里写到,帮同事做了一天的工作,自己很累,但同事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很生气。通过记录,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总是无原则地帮助别人。通过这种方式,他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

第三步是“拒绝练习”。我让小宇在生活中刻意练习拒绝别人,可以先从熟悉的人开始,比如拒绝朋友的聚会邀请。在生活中,他会遇到各种需要拒绝的情况,通过不断练习,他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边界。

其实,做父母不用把孩子培养成百分百的乖孩子,做个60分的父母就好,给孩子一些自由表达的空间。而我们自己呢,要努力做个80分的自己,既照顾好别人的感受,也不忽略自己的需求。就像小宇,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逐渐找回了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讨好别人的“烂好人”。

来源:育儿的辣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