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总是坐不住、爱插话?家长必知的14 个信号,分清调皮还是多动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00:49 1

摘要:最近收到不少家长的留言:“晚上陪孩子写作业,他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踢椅子,20分钟的作业总要拖上一小时”“让孩子收拾玩具,一转身他就去看电视,问起来还说‘忘记了’——这是多动症吗? ”

最近收到不少家长的留言:“晚上陪孩子写作业,他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踢椅子,20分钟的作业总要拖上一小时”“让孩子收拾玩具,一转身他就去看电视,问起来还说‘忘记了’——这是多动症吗? ”

作为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的父母,遇到孩子活泼好动,心里难免担忧:既怕错怪了孩子,又担心忽略了真实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通过14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现,帮助大家区分“正常调皮”和“多动倾向”,让家长们心里更有数。

一、核心区分:活泼好动不等于多动倾向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活泼好动就担心是多动症,其实大可不必。 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第一,专注力的表现

调皮的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能够保持专注:比如看喜欢的动画片能安静坐半小时,拼积木可以专注玩很久;而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即便是做喜欢的事情也难以持续投入,比如看动画时不停换台,搭积木搭到一半就放弃。

第二,场合的适应性

调皮的孩子懂得在不同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上课时不会随意离开座位,见到客人知道礼貌问候;而有多动倾向的孩子往往不分场合地活动,上课时可能会突然站起来,用餐时会在桌下玩耍,多次提醒也难以改变。

掌握这两个关键点,再观察下面的具体表现,判断就会更准确。

二、14个日常表现,帮助家长准确观察

这些表现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

小动作频繁,坐姿不稳

不仅在课堂上,包括吃饭、听故事时,手总是不停地触摸周围的物品,脚也不停晃动,保持端正坐姿超过十分钟都很困难。

静坐时间短暂

比如客人来访时让孩子坐好,他往往只能坚持一分钟左右就会起身活动;在幼儿园听老师讲故事时,总会在座位上扭动或碰触旁边的小朋友。

注意力容易分散

写作业时,窗外的声音、手机的提示音都能让他立即抬头张望;即使在没有干扰的环境里,桌上的一个小物件也能让他分心。

缺乏耐心等待

在集体活动中,比如玩滑梯时总想排到前面;分发物品时经常催促,难以耐心等待。

经常插话抢答

与他人交流时,总是不等别人说完就急着回答;老师提问时,经常在其他同学思考时就说出答案。

执行指令困难

让孩子完成多个步骤的指令时,比如“先收玩具再吃饭”,他往往会忘记后面的步骤。 这不是故意违抗,而是难以记住完整的指令。

难以持续完成活动

写作业时容易分心去做别的事;玩游戏时,一个活动还没完成就转向另一个活动。

做事有始无终

搭积木搭到一半就拆掉去做别的事;写作业时,一门功课还没完成就开始做另一门。

活动量较大

与其他孩子相比,他更倾向于跑跳等大运动,难以安静地进行桌面游戏。

话语较多

从早到晚说个不停,即使在用餐时也常常说话,有时甚至会自言自语。

容易打扰他人

在其他孩子游戏时突然介入;在大人交谈时经常插话。

听而不闻

虽然看似在听大人说话,但询问时却答不上来具体内容;叮嘱的事情经常忘记。

经常丢失物品

文具、随身物品经常找不到;玩具玩完后随意放置,下次要用时想不起放在哪里。

安全意识不足

喜欢攀爬高处、从高处滑下等危险行为,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认识不足。

三、正确应对,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发现孩子符合多项表现,家长可以这样做:

重要提醒:

行为需要持续出现才需关注:偶尔的表现不能说明问题,需要观察是否长期存在

关注对生活的影响:如果孩子的表现已经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就需要引起重视

具体方法:

做好日常记录

用本子或手机记录孩子行为发生的具体时间、场景和表现,为专业判断提供参考。

采用正向引导

用鼓励代替批评,设定小目标并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

寻求专业帮助

如有需要,可咨询儿科或儿童心理科医生,获得专业指导。

结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作为家长,我们要用耐心和智慧去理解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 相信在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下,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您在育儿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让我们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来源:晓晨说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