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二战”写一部真正的全球历史——《1937-1947:战争世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11:11 1

摘要:本书48位作者的写作目标是尽可能地既不以欧洲为中心,也避免以西方为中心。它的主要创作意图是结束这样一个悖论:正如本书名称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性的,但人们却很少从“全球”维度来研究它。学者们经常从地方、国家和大陆角度来分析这场战争。即使描述了各大洲的所有军

本书48位作者的写作目标是尽可能地既不以欧洲为中心,也避免以西方为中心。它的主要创作意图是结束这样一个悖论:正如本书名称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性的,但人们却很少从“全球”维度来研究它。学者们经常从地方、国家和大陆角度来分析这场战争。即使描述了各大洲的所有军事战线,这场冲突也常常是从位于地球的某个角落的这个或那个“单一视角”来考虑的。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把这场大战视为一场“战争世界”,从而采取分散的和多元化的视角。这样一来,我们通过众多事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世界大战,而且是一个完全由战争塑造的世界,在世界所有地区,甚至那些没有处于战争状态的地区,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场战争的“全球性”;因此,描述和分析的“起点”是遍布整个地球的“多个视角”,不仅是欧洲或北美,还包括非洲、亚洲、中东、南美等。

简而言之,本书的目的是为这场全球战争写出一部真正的全球历史。

这场世界大战有四个特点,本书把这四个特点,及维度置于历史视野下进行考察,这也是本书的独创性所在。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是“全球性的”,而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不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波及全球,与之相反的是,其中一些大陆却没有受到之前一战冲突的影响。这种全球化是逐渐发生的。

请注意这里的一个悖论:这场世界大战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性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它首先是一个多场战争并存,由于法西斯意大利、军国主义日本和纳粹德国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帝国或大陆统治计划,这些战争紧密相连,已经形成了全球呼应。

直到1941年12月,这场世界大战塑造了一个战争中的世界。实际上,在这个日期之前,已经发生过多起战争,其中一些战争在这个全球化过程完成之前尚未完全结束:

1931年日军袭击中国东北的战争,1935—1936年的埃塞俄比亚战争,1936—1939年的西班牙战争,始于1937年的中国全面抗击日本的战争,1939年5—9月苏联和日本之间在蒙古边境发生的短暂战争,1939—1940年法国、英国对抗德国的战争——纳粹德国1936年得到意大利支持——这使得英国在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后不得不独自面对德国和意大利,一年后,当苏联遭到希特勒军队入侵后,苏联加入英国一方。

富兰克林·罗斯福没有弄错。尽管美国之后仍保持中立长达四年,是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后,重新审视了日本攻击中国的严重性。是年10月5日,他在芝加哥发表演讲,要求全世界“孤立”那些对这些事件负有责任的国家,这是违反国际法的侵略,要防止这种暴力和袭击像传染性“疾病”一样传播。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的这番话,清楚地表达了一种流行并席卷全球的大战即将开始的意识。

其次,战争的全球化过程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范畴的理解。人们感受到的时间忽而缩短,忽而延长,这取决于事件是否快速推进,或者相反地,人们是否陷入难以忍受的等待中,例如登陆或解放。

至于全球的空间,则正在逐渐缩小。德国和日本的扩张把几个大洲——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甚至南极洲——聚合到一起,使各大洲的命运在这场全面的大战中交汇在一起。

战斗人员和人口的流动非常壮观:1940 年,成千上万的挪威人、丹麦人、比利时人、荷兰人、法国人、波兰人和捷克人涌入伦敦,使其成为世界政治和文化之都,更不用说1944年登陆诺曼底之前涌向英国的数十万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战争敲开了澳大利亚的大门,澳大利亚动员90万人参战; 250万印度人在英国军队的多条战线上作战,数十万北非人构成了驻意大利法国军队的主力;数百万德国士兵在欧洲范围内从英国到俄罗斯,以及在北非范围内移动,就像大批日本士兵占领着从中国到缅甸、从中南半岛到印度尼西亚以及从菲律宾到马绍尔群岛的广阔的“亚洲共荣圈”一样。

同样严重的是“军事前线”和“后方”之间的空间混杂,这与1914—1918 年的战争不同,在1914—1918 年的战争中,这两个空间仍然是区分开来的,而且平民受害者要少得多。

世界大战的第三个维度:战争在创造一个世界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和平时期的许多思想、概念、表述和感受被动摇或者消失。出现了这样一个无法预见的悖论:和平主义者放弃和平,成为冒着生命危险与占领者作战的抵抗战士,而某些以前好战的民族主义者却相反,通过与敌人合作而转向了和平。

这也是一场全方位动员经济、社会、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全面战争。妇女和年轻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彻底改变。德国人和日本人对囚犯和平民实施暴力的程度前所未有,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的绝对种族灭绝罪行就说明了这一点。战争期间的强奸行为,就像日本人在中国和朝鲜犯下的罪行,以及苏联人1945年在德国犯下的罪行一样,前所未有。

在动员下,被殖民者意识到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并开始考虑解放自己,导致殖民帝国的终结。文学换了不同的语言,音乐改变了音符和节奏,要么是为了激励前线的士兵,要么是为了让情侣们翩翩起舞,让他们暂时忘记残酷的战事。夜晚标记了战争的元素:沙漠中的战斗之夜,如1942年6月的“比尔哈基姆梦幻之夜”,伦敦、考文垂、德累斯顿、东京的可怕爆炸下的痛苦之夜,以及为克服战争考验所必需的娱乐和陶醉之夜。

人们为战后计划做准备,渴望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多的社会正义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一个没有饥饿和恐惧的世界,这些是最普遍的愿望。本书旨在描述和分析的正是所有这些突变。

最后,这个战争世界是为“普遍主义”而战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场这样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普遍价值观的捍卫者认为,对于维系“文明世界”的生存至关重要的,是他们战胜那些支持基于种族或单一民族身份而构筑世界秩序的人,这些人所谓的(种族)优越性认为有理由屠杀或灭绝被指认为“劣等”的人,甚至把他们排除在人类之外。

针对这些罪行,自由民主国家和共产主义苏联都接受了这种“普遍主义”。正如恩佐·特拉维索(Enzo Traverso)所表明的那样,这些国家,无论其政治制度之间有什么根本差异,都认可18世纪的启蒙观点,认可现代性。这些国家从1941年开始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而后者则公然、明确地反现代主义和人道主义,企图通过他们的绝对统治开启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这场意识形态之争超越了国家之间的分歧,存在于每个国家内部,特别是在“普遍主义者”和“身份主义者”发生冲突的所有被占领国家。因此,这场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区别是:发动战争不再只是针对敌人(另一个国家)或占领者,还针对自己的政府及其伪政权(这使它成为纳粹体系或日本体系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大战也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内战,它下沉到地方和区域层面,而1914—1918年的冲突却不是这样的。

1945年,胜利者未能建立起他们梦想的世界和平与永久和平。他们在战争期间结成的联盟自1942年1月1日起被称为“联合国”,并于1945年创建了一个和平的“组织”。

但随着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巨人的出现,这个“联合国”很快就显得无能为力,两个大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持不同意见。他们以“普遍主义”的名义结盟反对纳粹和法西斯分子,结盟反对那些支持长久战争的人,但他们的普遍主义与和平的概念根本不一样。长达两年之久,人们才意识到东西方之间存在根本分歧,并看到欧洲分裂为两个阵营。

因此,我们选择1947年作为这场世界大战史的终结年份:这是与第三帝国附属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一年,也是失败的一年。由于胜利者无法就如何处理之前的劲敌德国的问题达成一致,因此世界和平的前景不容乐观。冷战就这样开始了。 让我们心怀希望,1937—1947 年的这场世界大战将仍然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例外现象。

《1937-1947:战争世界》全三册

[法]罗伯特·弗兰克 [法]阿丽亚·阿格兰 主编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 组译

2025年8月

定价:256.00元

《1937—1947:战争世界》由来自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加拿大的近50位历史学家共同完成,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方方面面,堪称鸿篇巨制。本书作者避免受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从分散与多元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全球性战争。无论作者的年龄、国籍如何,他们都共同致力于讲述一个 “战争世界”(guerre-monde),这个概念借自年鉴派史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经济世界”(l’économie-monde),意指战争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上卷“走进战争”(1—19章),纵向上基本按时间先后展开,横向上按照卷入战争的大陆与战区进行研究,依次考察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和亚洲特别是中国等卷入战争的过程,主要侧重于外交与军事两个方面。本卷的关注点非常广泛,提供了诸多军事史研究的新角度,比如二战时期的非洲、战争边缘地区如拉丁美洲、欧洲中立国与非交战国研究等,还原并拓展了与二战有关的军事问题。

中卷“再造战争”(20—37章)内容非常丰富,不但着眼于探究二战的动机与机制,还致力于呈现战争后方的社会,分析主要交战国英、法、美、苏、德、日的社会动员与战时经济。在经济方面,本卷另一项内容是二战时期的国际经济、财政与金融组织。此外,本卷还探讨了科学技术与这场战争的关系,阐释技术的现代性对人性的残酷考验。

下卷“战时生活”(38—50章)是全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传统二战史研究侧重于战争的起源、重要战役、国际关系以及冷战格局的形成等,突显了各国政要与战争英雄的作用。而本卷则眼光向下,从普通人角度看待这场大战,涉及二战中的教会、德国与日本在占领区采取的强迫劳动制度、 战争中的妇女以及年轻人的救援问题、 战时文化地理学、战时音乐与战时电影等内容。

“战争遗产”(51—54章)所讨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对战时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正确看待当前世界各国的移民问题。关于二战对福利国家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今天仍有重新审视的必要。从后殖民史学角度研究战后东南亚殖民社会中民族主义概念的演变,以及探讨审判战犯对恢复战后全球法治秩序的影响,都对我们深入认识今天的世界格局不无启发。

撰稿:姚成号

发布:习茜茜

审核:王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