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30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对美军高层发表讲话时,再度抛出争议言论,直言建议加拿大“干脆加入美国,成为第51个州”,这番“吞并论调”将美加这对“特殊盟友”的潜在矛盾推向台前,而加拿大从官方到民众的强硬回应,则让这场霸权式提议沦为国际笑谈。
当地时间9月30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对美军高层发表讲话时,再度抛出争议言论,直言建议加拿大“干脆加入美国,成为第51个州”,这番“吞并论调”将美加这对“特殊盟友”的潜在矛盾推向台前,而加拿大从官方到民众的强硬回应,则让这场霸权式提议沦为国际笑谈。
特朗普此次重提“51州”构想,并非随意调侃,而是带着明确的利益诉求。其直接导火索是加拿大对美国“金色穹顶”导弹防御体系的参与意愿——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此前表达了合作兴趣,特朗普便借机开出条件:“想免费享受防御保护,就得加入美国;否则就得掏610亿美元买门票”。
在军事场合向美军将领释放这一信号,特朗普的算盘清晰可见。核心目标直指北极的地缘战略价值:随着冰川融化,北极航道控制权与丰富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焦点,而加拿大占据北极大片区域,更是美加合建的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北极预警网的关键节点。美军急于将这里的防务权攥在手中,特朗普的提议本质是想以“州”的法理身份,不费吹灰之力吞下加拿大的北极防务资源,为美军“北方边缘25”军演等行动增加法理支撑。
此外,经济施压也暗藏其中。特朗普提及加拿大因关税问题“日子不好过”,暗示加入美国能解决贸易困境,延续了其惯用的“利益捆绑+威胁”外交套路。但这种将盟友视为“利益附庸”的逻辑,恰恰暴露了美国霸权思维的底色。
面对特朗普的“吞并提议”,加拿大的回应迅速且坚决。总理卡尼当天便明确表态:“加拿大现在是、未来也永远是主权国家”,彻底击碎了美方的幻想。更具分量的是加拿大的实际行动,早已摆脱对美防务依赖的布局,成为最有力的反驳。
在北极防务领域,加拿大正加速构建自主体系。8月刚官宣三大军事行动:派“哈利·德沃尔夫”级巡逻舰在白令海巡航,陆军部队在巴芬岛开展长程侦察,还联合海岸警卫队在埃尔斯米尔岛强化防御。同时砸下386亿美元自建北极雷达网,首批站点已选定,且采用澳大利亚成熟技术,刻意避开美国干预,国防部长比尔·布莱尔直言“北极防务靠自主,不指望别人”。更值得关注的是,加拿大已承诺将国防预算提至GDP的2%,仅北极基建就投入上百亿,用真金白银筑牢主权篱笆。
在军事合作上,加拿大也在拓宽多元渠道。不仅拒绝为“金色穹顶”计划支付高额费用,还与澳大利亚签署42亿美元协议,合建A-OTHR超视距雷达系统,该系统可监测北极圈高超音速导弹,完全不依赖美国技术。这种“去美国化”的防务布局,让特朗普的“加入诱惑”失去了现实基础。
民众层面的主权意识同样坚定。多伦多街头店主直言“我们靠自己建雷达,不缺防御”,网友更是翻出前总理特鲁多的旧话“想让加拿大入美?除非地狱结冰”,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施政演说中也特意强调加拿大主权,可见主权独立已成为加拿大社会的共识。
特朗普的言论不仅遭到加拿大反制,在美军内部也引发隐忧。作为美加军事合作核心的NORAD,实行美加军官各占一半的指挥体系,双方刚完成“纳米克-努纳克普特”联合巡逻,且加拿大的北极雷达是NORAD现代化升级的关键组成部分。有NORAD匿名官员向《星条旗报》吐槽:“加拿大要是翻脸,北极预警网直接少一半雷达,美军得花几十亿补窟窿”。
更现实的是贸易利益捆绑。加拿大是美国最大贸易伙伴,汽车、农业等诸多产业深度依存,若因“吞并闹剧”闹崩,美国农民和制造业企业将首当其冲遭受损失。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风险,让美军高层对特朗普的激进提议态度谨慎,台下凝重的脸色早已说明问题。
特朗普“让加拿大入美”的提议,看似荒诞,实则是美国霸权底气不足的缩影。在多极化趋势下,试图用军事威慑和利益诱惑强迫主权国家放弃独立,早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加拿大的反制之路更是鲜活例证:从依赖NORAD到自建雷达、拓展多元合作,主权国家通过自主投入实现安全自主,才是抵御霸权的根本之道。
这场闹剧也戳破了美国“盟友体系”的虚伪性——所谓“盟友”不过是可随意拿捏的利益棋子,一旦触及自身利益,便不惜突破主权底线。但正如布鲁金斯学会所指出的,美国“想保特权又不愿撕破脸”的矛盾,只会把关键盟友推得越来越远。
从特朗普的霸权算计到加拿大的主权坚守,这场交锋再次证明:国家主权的底线不容触碰,霸权逻辑在独立意识觉醒的时代早已行不通。特朗普的“51州美梦”终究只能是空想,而加拿大用行动书写的主权故事,或将成为更多国家抵御强权的参考样本。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