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通往八十一团的农村公路上,38岁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双河城建集团职工吴琰,头顶安全帽、手戴粗线手套,正和工人一起测量路面坑槽、记录数据。
近日,通往八十一团的农村公路上,38岁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双河城建集团职工吴琰,头顶安全帽、手戴粗线手套,正和工人一起测量路面坑槽、记录数据。
吴琰和公路养护工人测量路面坑槽尺寸。张培丽 摄
“我就是一颗小小的护路石子,心里始终装着公路。哪怕调到行政岗,也常来巡查养护情况。”14年公路养护生涯里,这位身形略显瘦弱的女性,如同一朵坚韧的玫瑰,在沥青与砂石间悄然绽放。
三代交通人
从茫茫戈壁到四通八达
“路通了,人才能走出去,日子才能好起来。”爷爷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是吴琰童年最深的记忆,也在她心里埋下了“交通人”的种子。
吴琰出生在一个与交通有着深厚渊源的家庭。她的爷爷是1949年进疆的运输先锋。吴琰说,那时条件极其艰苦,漫天的风沙如同恶魔一般,随时都可能将人吞噬。她的爷爷和战友们没有丝毫退缩,开着简陋的车辆,顶着风沙、冒着严寒,一次次地完成了运输任务。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的身影穿梭于戈壁的每一个角落,用汗水和热血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吴琰的父亲接过了爷爷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五师交通系统的一名驾驶员,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尽心尽责将每一位旅客安全送达目的地。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曾获评多项荣誉称号。在吴琰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忙碌的,他的身影总是伴随着月光出现。而父亲的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吴琰。
吴琰测量新修农村公路路面硬度。张培丽 摄
耳濡目染间,“交通人”的种子在吴琰心中生根发芽。18岁参军,五年军旅生涯锤炼出钢铁意志;退伍后,她毅然回到兵团,脱下“橄榄绿”换上“公路红”,成为家中第三代交通人。
寒来暑往
以冰雪为甲热血为刃
双河的冬天,白毛风裹挟积雪将公路吞噬,吴琰作为党员总是冲锋在前。2021年一场特大暴雪阻断交通,她裹着三层羽绒服加入突击队,和同事们展开72小时连续清雪“战役”。
“当时睫毛结满冰霜,手指冻得无法弯曲,连男同志都吃不消。”双河城建集团双河交投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沈联骏回忆,瘦弱的吴琰却用嘶哑的声音通过对讲机导航:“向左半米是陡坡”“慢点,右侧有暗冰”。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还有人等着道路畅通,必须咬着牙坚持。”
道路打通时,所有人都对吴琰“刮目相看”,送她“公路玫瑰”的美誉。而暴雪刚过,春汛又至——融雪洪水冲击路基,吴琰顾不上休息,转身扎进防洪战场,徒手垒沙袋、铲泥沙,用行动守护道路安全。
吴琰查看路基修护情况。张培丽 摄
护好农村路
以匠心守千里通途
2024年,五师双河市全力冲击“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吴琰毫不犹豫带领养护团队扛起“护好路”的核心职责。“‘四好’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只有‘护好’,才能巩固‘建好’的成果,为‘管好’‘运营好’打基础。”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工作。
为了“护好路”,吴琰给自己定了“三勤”标准,即眼勤、手勤、脚勤。眼勤就是多巡查、仔细看,哪怕是路面小裂缝也及时处理,避免小问题变隐患;手勤就是发现问题马上动手,不拖延、不等靠,第一时间解决养护难题;脚勤就是多跑路、勤踏查,近2000公里农村公路,她用脚步丈量,陡峭边坡也小心翼翼攀爬测量。
冬天寒风割脸、手脚冻僵,夏天路面发烫、汗湿衣衫,吴琰从没想过退缩。最终,在她和团队的坚守下,五师双河市成功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吴琰整理当日巡查农村公路日志。张培丽 摄
14年来,吴琰从普通职工成长为科室骨干,没有鲜花簇拥,只有满身汗渍、密密麻麻的巡路日记,以及暴风雪后清雪车上的背影……
有人问她是否遗憾,吴琰总是指向远方的公路:“你看,畅通的道路,就是为我颁发的勋章。”
来源:双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