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兼多项太累了,容易把主项耽误了”,这话最近总飘在王楚钦的耳边,球迷们心疼,是真的。毕竟看着他在场上连轴转,单打、双打、混双,铁打的身子也经不住这么耗。
“身兼多项太累了,容易把主项耽误了”,这话最近总飘在王楚钦的耳边,球迷们心疼,是真的。毕竟看着他在场上连轴转,单打、双打、混双,铁打的身子也经不住这么耗。
可邓亚萍在直播里聊起这事,语气却轻描淡写,甚至带着点“这不理所当然吗”的意味。她说,我们那个时候,主力队员都是兼三项,这不光看能力,更看你在队里的地位。地位越高,责任就越大,这是规矩。
这规矩,听着有点冷酷,却在王楚钦身上得到了印证。就在不久前的WTT澳门冠军赛,决赛对上巴西的雨果,一个4-0直接带走,干净利落。尤其第三局,对方追到9-10,眼看就要扳回一城,王楚钦愣是顶住了,反手一个11-9拿下。那种关键时刻的稳定,根本不像一个疲惫的人,倒像一架精密计算后执行命令的机器。
所以你看,国乒的逻辑就是这样,你越能打,就越要给你压担子。这次在北京办的WTT中国大满贯,王楚钦的赛程表又是排得满满当当。他和孙颖莎的混双组合,已经拿下了世乒赛三连冠,默契得像一个人。这种王牌组合,队里怎么可能让他们只打一项。
邓亚萍后面那段话,才真正说到了根子上。她说他们那时候训练,体能和精力的储备,得是比赛消耗的三倍。为什么?因为打到最后,体力没了是其次,关键是精力跟不上,脑子会转不动,算不了球,也盯不住对手了。平时练得比谁都狠,就是为了在赛场上,在你最不想动的时候,身体还能凭着肌肉记忆自己动起来。
这套体系听起来有点“卷”,甚至不近人情,但它构成了国乒几十年来的基石。所谓的“主力”,从来不只是技术上的顶尖,更是体能和意志的怪物。你必须有能力在打完一场精疲力尽的单打后,还能立刻切换模式,和搭档在双打赛场上拼杀。这是一种筛选,一种对王者候选人的残酷试炼。
网上对此吵得也挺热闹。有人完全理解,“哈哈,邓姐这波真是说到点子上了!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觉得这是荣耀的象征。也有人依旧担心,“服从安排是基本,但能兼项才显真本事”,话虽如此,可万一伤了呢?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反映了外界对国乒这种高强度模式的复杂情感。
说到底,外界看到的,是王楚钦一次次捧杯,是他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统治力。而队内看到的,或许是他承担这份统治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用日复一日的超额训练,去对赌那万分之一的赛场失误可能。这跟本就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成为核心后无法回头的路。
王座之上,从来就没有轻松的选项。这份身兼三项的重担,到底是通往更高荣耀的阶梯,还是一个随时可能压垮天才的沉重枷锁?
来源:相约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