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观察51:沈巍泰然面对网红(九红”出道七周年庆典上的卖货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2:20 1

摘要:“沈巍去网红周年庆”这七个字,9月29日晚上一冒出来,就像往热油里泼了勺冷水,滋啦一声,全网都闻到了焦糊味。

“沈巍去网红周年庆”这七个字,9月29日晚上一冒出来,就像往热油里泼了勺冷水,滋啦一声,全网都闻到了焦糊味。

谁都以为他会像往常那样窝在书房里抄《左传》,结果人却坐在了七彩射灯底下,面前摆着一排口红面膜,脸色比灯还白。

三分钟后,直播间弹幕从“先生大义”秒变“晚节不保”,那一刻,网络比舞台还吵。

吵什么?

不是吵他该不该去,而是吵“去了之后谁说了算”。

原定流程里,沈巍只露个脸,念两句诗,给“九红”撑个场子,算还人情。

可执行团队现场把3分钟展示拧成15分钟,话筒递到沈巍嘴边,让他“随便夸两句好气色”。

底下观众起哄,上链接的按钮闪着绿光,像催命。

沈巍把话筒推回去,说:“我念完这句就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空气瞬间凝固,镜头切到刘文迪,小伙子脸涨得通红,直接冲上台:“不卖了!

先生不站台!

”另一边彬哥按住他肩膀:“别闹,合同签了。

”两台摄像机把这段推成特写,流量疯涨,像泄洪。

第二天,抖音话题页里“文化人该不该带货”被刷到2亿播放。

有人骂沈巍“装”,有人骂“九红”吃相难看,最惨的是刘文迪,私信里全是“戏精”“砸场子”。

沈巍开了场直播,没喊冤,也没道歉,只把《论语》翻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那一页,镜头对着书,他低头念了一遍,说:“我57岁,没房没车,再穷也记得住这句话。

”说完下播,留下十万人对着黑屏发呆。

故事要是停在这儿,不过又一场“清流翻车”的老剧本。

可十天后,企查查弹出一条工商变更:沈巍个人出资100万,注册“上海巍朴文化传媒”,经营范围里赫然写着“网络直播服务”。

同一天,“九红”在直播间鞠躬,承认流程出错,把锅甩给“外包执行”。

再过一周,刘文迪和彬哥一起出现在沈巍的新书签售会,俩人一人拿一本《世说新语》,对着镜头傻笑,像什么都没发生。

粉丝群有人甩出截图:彬哥正帮着沈巍搭“传统文化直播课”的布景,刘文迪负责文案,标题已经拟好——“每天一句文言文,不卖货”。

一圈看下来,最微妙的是时间差:沈巍9月29日当众翻脸,10月8日就和解,10月15日对手道歉,10月16日公司落地。

像提前写好的脚本,却又处处是磕碰的牙印。

有人说他“以退为进”,把一场危机拆成三截:先割席,再立品,最后把“立品”做成生意。

也有人说老头就是倔,逼到墙角才想起用魔法打败魔法——你们不是怕文化变味吗?

那我自己开灶,火我自己看,锅我自己端。

可不管哪种说法,都绕不开一个数字:100万注册资本。

对头部主播来说,这点钱不够买一场流量的水花,但对沈巍,这是全部积蓄。

他把它拍在桌上,等于把“后半生”押进直播间,赌观众肯为一句“之乎者也”停留三分钟。

赌赢了,文化就能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赌输了,连“清流”这块遮羞布都剩不下。

想到这里,再回头看那场闹剧式的周年庆,反倒像一次提前彩排——让所有人看清底线在哪,也让沈巍看清自己到底舍不舍得下桌。

接下来几个月,行业里最闲不住的肯定不是沈巍,而是那群靠“文化IP”吃饭的MCN。

他们一边盯着“巍朴传媒”的账号什么时候开播,一边偷偷把自家签约老师的合同里加上“禁止当众拒货”条款。

沈巍的慢商业化像一面镜子,照出别人的快,也照出快的代价:粉丝可以一夜给你涨100万,也能因为一次“突兀的口红链接”秒掉粉50万。

文化不是口红,没法“上链接就发货”,它得先让人静下来,而静,在短视频时代是最贵的流量。

所以,再刷到“沈巍直播课”的预告,别急着刷走。

屏幕里大概率还是那张旧书桌,一盏黄灯泡,他磕磕巴巴地讲“君子坦荡荡”,背景音偶尔传来快递小哥的喇叭。

没有滤镜,也没有“三二一上车”。

点赞数可能只有同时段带货直播的零头,但每一个停留的ID,都在用停留本身投票:让慢一点的东西也有资格活下去。

至于能不能活好,得看老头能不能在下一波“商务合作”找上门时,依旧把那句“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念全——字正腔圆,不卡壳。

来源:海上健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