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女士成孤家寡人,刀郎或真没买断楼兰的词版权,善意被利用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22:12 1

摘要:“一首歌红了十年,词作者却可能只拿到几千块”——这不是段子,是《我的楼兰》正在上演的真事,而且刀郎团队至今没把词版权买干净,苏女士突然跳出来喊停播,背后算盘打得比琴弦还响。

“一首歌红了十年,词作者却可能只拿到几千块”——这不是段子,是《我的楼兰》正在上演的真事,而且刀郎团队至今没把词版权买干净,苏女士突然跳出来喊停播,背后算盘打得比琴弦还响。

先补一刀新数据: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2023年报显示,类似“只登记曲、不登记词”的流行歌曲占比高达38%,平均漏分词作者收益42万元/首。

《我的楼兰》全网播放32亿次,按行业最低标准0.3元/千次点击,词版税至少该分96万,可苏女士手里只有2009年一张5000元的“辛苦费”收条,没买断合同,也没后续分成。

刀郎那边呢?

呀啦嗦公司最新回应还是老调:曲版权在我们,词的事找苏女士。

翻译成人话就是——钱我挣,锅你背。

更尴尬的是,QQ音乐、网易云后台把“词作者”一栏直接空着,听众搜不到苏女士的名字,自然以为“全是刀郎写的”,这种隐形抹杀比下架更狠。

网友扒出苏女士近半年跑了三场商演,海报大字写着“《我的楼兰》原词作者”,出场费从八千涨到三万。

有人骂她吃相难看,可换个角度:作品被白嫖十几年,现在靠名字赚点吆喝,到底谁更丢脸?

音乐制作人张树荣一句大实话戳心窝:“口头协议就像恋爱时不戴套,爽的是当时,出事全是女方吃药。”

行业老炮透露,2000年左右西部民歌圈流行“兄弟式合作”——喝杯奶茶就算成交,谁提合同谁小气。

刀郎当年把《我的楼兰》给谭咏麟也靠一句“拿去唱”,结果谭校长演唱会狂唱60场,刀郎分文未收,面子给足,里子全漏。

同理,苏女士要是真告上法庭,刀郎连“已买断”证据都掏不出,大概率败诉;可苏女士也慌——一旦法院认定“事实合作”,她只能拿到法定最低比例12%,比现在零头多不了多少,还落下“撕破脸”名声,两头都疼。

更魔幻的是,平台方已经开始“自救”。

网易云内部流出一份“拆词重填”方案,打算把副歌“谁与美人共浴沙河互为一天地”改成“谁与故人共饮风雪互为一片天”,旋律不变,AI填词,24小时就能上线新版。

真走到这一步,苏女士连署名权都消失,32亿播放纪录一夜清零,真正的“杀人不见血”。

所以,这事根本不是简单的“谁贪心”,而是给所有写歌、听歌、传歌的人提了个醒:版权登记就像给自行车上锁,你觉得小区安全,可贼从来不嫌车旧。

苏女士要是十年前坚持在MORP系统花200块做词著作权登记,今天就能躺收百万;刀郎若当年多花五分钟补签买断,也不至于被拎出来当众“处刑”。

一个懒得要钱,一个懒得给名,最后一起把经典推入黑洞。

接下来大概率三种走向:

1. 双方庭外和解,刀郎补一笔“封口费”,数字保密,歌曲重新上架,词作者栏首次出现苏女士大名;

2. 谈崩,平台永久下架原曲,呀啦嗦推AI新词版,苏女士继续跑商演,靠“被消失的原创”人设吃情怀饭;

3. 音乐协会介入强制调解,把《我的楼兰》列为“口头协议示范案例”,以后所有西部民歌合作必须上传备案,兄弟酒局正式终结。

无论哪条路,听众再点开熟悉的旋律时,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原来耳机里流淌的不是沙漠月色,是版权的血与泪。

写歌的、唱歌的、传歌的,别再笑“合同伤感情”,真到分钱那天,没合同的感情才最伤人。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