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税务总局一纸公告直接落地,10月1日起,骑手、主播、网约车司机这些“平台打工人”的个税征收方式彻底变了。
十一黄金周还没到,外卖圈先炸了锅。
国家税务总局一纸公告直接落地,10月1日起,骑手、主播、网约车司机这些“平台打工人”的个税征收方式彻底变了。
收入性质从“经营所得”改成“劳务报酬”,平台得统一代扣代缴,还得并入年度汇算清缴。
消息一出来,评论区直接分成两派。
有人拍手说“早该这样了,上班族月入五千都缴税,凭啥骑手特殊”,也有人气不过“风里来雨里去赚的血汗钱,这也要薅羊毛?”。
“没等来五险一金,先等来个税”这话听着心酸,但真想搞明白这事,还得从旧规到底有多乱说起。
之前灵活就业者的收入被算成“经营所得”,这四个字里藏着大漏洞。
高收入的人比如有些主播,会注册个个体户,享受3%-8%的核定征收税率,年入百万可能就交几万税,这操作说实话挺“聪明”。
但普通骑手就惨了,按次预扣税,单笔收入超800块就得扣20%,一年下来预扣的税,比实际该交的可能多好几千。
我见过一个平台主播的例子,三个月收入3.7万,按旧规直接扣了5920块税,到手钱一下少了一大截。
更麻烦的是,这多扣的钱得等第二年汇算清缴才能申请退,这中间的现金流压力,怕是只有天天跑单的骑手最有体会。
还有更荒唐的,有人同时在三四个平台接单,每个平台收入都没超起征点,完美避开监管。
反而那些只在一个平台老实跑单的骑手,成了被“误伤”的对象。
如此看来,旧规下的税收根本谈不上公平,说是“劫贫济富”也不算夸张。
既然旧规有这么多问题,这次新政到底怎么改?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些骑手交了税,实际到手的钱反而多了。
这次改革核心就三招,每一招都挺实在。
第一招是重新定义收入性质,“劳务报酬”这四个字一落地,高收入者想靠注册个体户避税的路,基本就堵死了。
本来想靠“经营所得”身份少缴税的人,现在得按实际收入来,想钻空子没那么容易了。
第二招是改了计税方式,用“累计预扣法”。
简单说就是平台按月算总收入,先扣掉20%的费用,再减5000块的免征额,剩下的钱才按3%-45%的税率计税。
我给你算笔明白账:月入6250以下的,扣完20%费用和5000免征额,应纳税所得额就是零,一分税不用交。
要是有子女教育、房贷这些专项扣除,月入1.8万都可能免税。
之前那个三个月赚3.7万的主播,按新规算下来,税负从5920块降到了390块左右,降幅特别大。
月入1万的骑手更明显,旧规得预扣2000块税,新规只需要100块左右。
这哪是加税,明明是给中低收入者减负。
第三招是给平台加责任,平台必须按季度报骑手信息,违规最高罚50万。
之前有些平台帮骑手“合理避税”,现在得掂量掂量,罚款这么多,再这么干可就不划算了。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偏偏这时候搞个税改革?其实看看数据就懂了,咱们国家灵活就业的人已经有2亿了。
这么大一群人长期在税收监管之外,对那些每个月老老实实缴税的上班族公平吗?对国家税收体系健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更深一层看,这也是平台经济治理的必然。
过去十年,互联网平台野蛮生长,确实创造了不少就业,但也留下了很多监管盲区。
现在到了“补课”的时候,个税规范化只是其中一步。
之前京东、美团已经开始给全职骑手缴社保了,京东甚至说自己承担全部成本,保证骑手到手收入不降。
个税和社保双管齐下,很显然国家是在下一盘大棋,要把2亿灵活就业者真正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影响其实挺明确的。
普通骑手记住三句话就行:
消费者也不用急着担心配送费涨价,目前各大平台都在消化成本,没说要涨。
就算以后有微调,为规范化买单,也比把钱补贴给偷税漏税的高收入者强,你说对吧?
最该紧张的,是那些年入百万却几乎不交税的主播、在多平台间躲税的高收入骑手,他们的好日子,这次是真的到头了。
说到底,这场税改的核心不是加税,是更科学、更公平地征税。
它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在共和国的税收体系里,没有谁是法外之地。
送外卖的兄弟和坐办公室写字的我,都是这个国家的纳税人,该享的权利、该尽的义务都一样。
之前这些灵活就业者,像是躲在灰色地带的“隐形人”,现在政策把他们“认”下来了。
这份“劳动者”身份的转变,远比税负变化更重要。
个税改革从来不只是钱的事,它是社会公平的度量衡,也是文明进步的脚印。
如今这把“公平的伞”,终于撑到了每一个在雨中奔跑的人头上。
来源:律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