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中国大妈带着403亿出逃英国,落网时账上竟有480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1:01 1

摘要:当地时间 9 月 29 日,伦敦南华克刑事法庭的铜色大门在秋雨里泛着冷光。47 岁的钱志敏在法警押送下步入法庭,深色囚服掩盖不住身形的瘦削,当法官念完最后一项指控时,这个 8 年前卷走 430 亿人民币潜逃的女人,终于缓缓低下了头。这场横跨中英两国、牵扯 13

当地时间 9 月 29 日,伦敦南华克刑事法庭的铜色大门在秋雨里泛着冷光。47 岁的钱志敏在法警押送下步入法庭,深色囚服掩盖不住身形的瘦削,当法官念完最后一项指控时,这个 8 年前卷走 430 亿人民币潜逃的女人,终于缓缓低下了头。这场横跨中英两国、牵扯 13 万受害者的案件,在认罪声中揭开新篇,却把更沉重的疑问留在了空气中 ——480 亿增值赃款就在眼前,受害者的血汗钱却可能被英国法律拆分。

轮椅上的骗局:430 亿血汗钱的收割

2014 年的天津,金融热潮正席卷街头巷尾,江苏籍女子钱志敏带着一个叫 “蓝天格锐” 的公司悄然落地。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背景,圈内人只熟悉她的花名 “花花”,以及那个充满悲情色彩的出场方式。

每次招商会现场,灯光总会精准聚焦在入口处的轮椅上。钱志敏裹着浅色披肩,脸上蒙着粉白色面纱,偶尔咳嗽时需用手帕按住嘴角,手腕上若隐若现的针孔印记更显虚弱。“身患重病仍坚持创业,只为带动大家致富”,这样的话术配合着 “你给格锐三年时间,格锐给你三世富贵” 的口号,迅速击穿了人们的心理防线。她从不让人拍照,理由是 “掌握的美国技术需保密,否则会遭制裁”,反倒添了几分神秘可信度。

诱惑的核心藏在纸质合同里:投入 6 万元,30 个月后可拿回 18 万,承诺 “零风险、稳赚不赔”。为了让谎言更逼真,钱志敏专门雇了二十多个 “托儿” 分散在会场各处。每当讲解结束,就有人举着银行卡站起身,晃着手机里的转账记录高声喊道 “上个月刚取了本金和利息,比存银行划算十倍”。这些精心编排的戏码,让简单的庞氏骗局披上了 “靠谱投资” 的外衣。

三年时间里,这场骗局像一张密网撒向全国 31 个省。受害者里有 70 多岁的退休老人,攥着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金赶来签约;有刚失去丈夫的大妈,把 8 万丧葬费当成 “翻本的希望” 投了进去;还有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背着家人挪用了 30 万买房首付。截至 2017 年夏,钱志敏名下的资金池已累积到 430 亿人民币,而公司所谓的 “智能养老项目”,连一块建设用地都未曾落实。

逃亡路上的资产狂欢:比特币撑起的 480 亿

2017 年 7 月,随着兑付压力陡增,资金链断裂的迹象愈发明显。钱志敏早已备好退路,她先是将账户里的资金分批转出,通过地下渠道兑换成 6100 枚比特币,全部存入一台加密笔记本电脑。当时比特币单价约 1000 美元,没人能预料到这个虚拟资产日后的涨幅。

为了躲避追查,她花 25 万美元从圣基茨和尼维斯购入一本假护照。这个仅有 4 万本地公民的加勒比岛国,靠出售护照缓解经济困境,买家无需踏足该国即可获得公民身份,其护照可免签 132 个国家,且与中国无外交关系,无法开展引渡合作。钱志敏化名 “张雅迪”,带着那台藏着赃款的电脑,先逃到老挝,再辗转新加坡,最终于 2017 年 9 月潜入英国。

在伦敦,她物色了一个叫温俭的华人女子当 “白手套”。温俭彼时刚被英国丈夫抛弃,独自带着儿子在中餐馆刷盘子,每小时 8 英镑的薪水连儿子的学费都难以覆盖。钱志敏开出的月薪让她无法拒绝,短短半年内,温俭搬进了伦敦西区的豪华别墅,开上了黑色奔驰,周末频繁出入哈罗德百货扫货,还会专程飞往苏黎世选购珠宝、去迪拜度假。这种断崖式的生活转变,为日后的暴露埋下伏笔。

2018 年秋,钱志敏觉得风头已过,计划以温俭的名义购置两套总价 3.2 亿人民币的别墅。但英国金融监管系统对 “不明来源资金” 的筛查极为严格,巨额购房款刚进入转账流程,就触发了反洗钱警报。伦敦警方突袭了她们的住所,在书房的保险柜里搜出几十台电脑,经技术人员勘验,数十个比特币账户的私钥被成功破解,6100 枚比特币的踪迹就此曝光。

此时比特币单价已飙升至 11 万美元,6100 枚的总价值达到 480 亿人民币。钱志敏虽因涉嫌洗钱被羁押,但其掌控的赃款却在狱中实现了 50 亿的增值,成了荒诞的 “逃亡收益”。

伦敦庭审:认罪背后的赃款迷局

9 月 29 日的伦敦被秋雨笼罩,南华克刑事法庭外的栏杆边挤满了人。三十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华人面孔淋在雨里,没人愿意躲进附近的咖啡馆。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半旧的帆布包,手指反复摩挲着包里泛黄的投资合同,纸边被揉得发毛,上面的 “保本保息” 字样已模糊不清。穿西装的年轻人不停刷新手机里的庭审直播链接,国内受害者群里,两百多人实时刷新消息,有人每隔几分钟就发一句 “有动静吗?”

法庭内,法官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每个角落,“持有犯罪所得、跨境转移赃款、协助洗钱”,三项指控逐一念出时,钱志敏的头埋得越来越低,额前的碎发遮住了表情。当法官询问 “是否承认所有指控”,法庭陷入长达十秒的寂静,连雨水敲打窗户的声音都清晰可闻。最终,她的声音细弱如蚊蚋:“我承认。”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后排的受害者席瞬间起了骚动。有人掏出褶皱的手帕按着眼角,肩膀抑制不住地抽动;有人掏出手机快速打字,群里立刻弹出 “她认罪了” 的消息,紧跟着是一连串哭泣的表情。天津的三位受害者没能到场,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出现在法庭屏幕上,其中一位阿姨举着褪色的缴费凭证,泪水顺着皱纹滑落:“老伴的丧葬费全投进去了,这八年靠捡废品过活,就等一个说法。”

铁证面前,钱志敏未作任何辩解。庭审结束后,她双腿发软几乎无法站立,法警一左一右架着她的胳膊往外走,她始终低着头,没敢看受害者席一眼。但认罪的消息并未带来宽慰,英国法律里的 “犯罪收益追缴条款” 像一盆冷水 —— 若没有双边返还协议,无主赃款将由警方和内政部各分一半,与受害者无关。

2025 年 8 月,中国驻英使馆专门召开受害者沟通会,工作人员透露已多次与英国司法部磋商,却始终未得到明确答复。代理律师表示,正争取先拍卖房产等实物资产,但司法流程至少需要一年。而群里的消息越来越沉重,有人说 “家里老人等不起了”,有人贴出了医院的诊断证明。

追赃困局:跨境司法的现实壁垒

跨境追赃的难度,在数据对比中愈发清晰。美国 FBI 2023 年数据显示,其成功追回 65% 的跨境诈骗资产;瑞士银行业协会的报告则指出,当地冻结可疑资产的平均处理周期仅为 6 个月。但在虚拟货币相关案件中,中国的追赃工作始终面临多重阻碍。

中国政法大学的王教授曾公开表示,虚拟货币的跨境监管缺乏全球统一标准。这种数字资产如同网络世界的幽灵,没有银行流水那样的明确记录,只要掌握私钥就能随时转移,传统监管手段难以追踪。更关键的是,各国对虚拟货币的定性差异巨大:英国将其视为 “财产”,美国归为 “商品”,中国则不承认其合法货币地位,这种分歧让追赃陷入 “各说各话” 的困境。

2024 年中英签署的《刑事司法协助条约》虽为合作提供了基础,但具体到虚拟货币追缴的细节仍未明确。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黄风指出,当前最大的难点是权属认定,需向英方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受害者的权利主张,而虚拟货币交易在国内的不合法性,更让举证难度倍增。

好在并非没有破局的可能。2023 年的 “PlusToken 案” 通过国际合作追回 20 亿资产,2024 年新加坡某虚拟货币诈骗案中,多国联手冻结了 80% 的涉案资产。上海、北京两地法院也已探索出 “境内委托、境外处置” 的模式,将涉案虚拟货币在香港合规交易所变现后结汇回流,为追赃提供了新路径。专业机构预测,钱志敏案极有可能成为中英虚拟货币司法合作的标志性案例,推动相关机制完善。

伦敦的秋雨还在下,法庭外的人群渐渐散去,那位攥着旧合同的老人依旧站在栏杆边,目光望着法庭大门的方向。480 亿的数字在屏幕上跳动,13 万个家庭的等待还在继续。钱志敏认了罪,可那些被卷走的丧葬费、购房款、养老金,终究能回到主人手中吗?

来源:抚速闻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