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主角登场:一个被马球耽误的皇帝唐僖宗李儇,生于公元862年,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上,昏君不少,荒唐事也多,
但若论“把娱乐当国政”的巅峰操作,
非唐僖宗李儇(xuān)莫属。
这位少年登基的皇帝,
既不勤于朝政,也不宠信贤臣,
更不关心百姓疾苦,
他唯一的爱好是——打马球。
而且不是随便玩玩,
他是真·职业级选手,
甚至曾得意洋洋地宣称:
“朕若应试打球进士,须作状元。”
一句话翻译:
“我要是参加‘马球高考’,铁定拿第一!”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
在一次重要人事任命中,
他竟真的用一场马球比赛来决定谁当四川节度使!
最终,球技高超的陈敬瑄拔得头筹,
就此成为掌控西南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
而其他三位竞争者——师立、牛勖、罗元果,
只能含恨退场,沦为千古笑柄。
这不是野史段子,
而是正史白纸黑字记载的真实事件。
今天,作为深耕古代政治文化与宫廷秘闻的专业博主,
我将带你深入剖析这场“以球取士”的荒诞闹剧背后,
所折射出的晚唐政治崩塌、宦官专权与皇权异化的深层危机。
一、主角登场:一个被马球耽误的皇帝唐僖宗李儇,生于公元862年,
873年以12岁幼龄继位,是唐朝倒数第四位皇帝。
他的上位,并非因为德才兼备,
而是由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宦官田令孜一手操控。
田令孜不仅是他的贴身太监,更是“养父级”人物,
连皇帝本人都称其为“阿父”。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唐僖宗,
从小接触的不是经史子集,
而是蹴鞠、斗鸡、赌博、音乐和——马球。
马球,又称“击鞠”,起源于波斯,盛行于唐代贵族之间,
是一项骑马持杖击球的激烈运动,
速度快、对抗强、观赏性极高,堪称“古代F1+橄榄球结合体”。
而唐僖宗不仅热爱,而且天赋异禀。
据《资治通鉴》《新唐书》记载:
“帝好蹴鞠、斗鸡、音乐,尤工击球。”
“每对打球,辄倾宫观视之。”
他每天都要打几场,风雨无阻,
甚至在国家危难之际仍沉迷球场,
完全将治理天下抛诸脑后。
二、“击球选官”事件全解析: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球赛
时间: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或稍后)
地点:长安禁苑马球场
职位空缺:剑南西川节度使(今四川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当时,四川地处西南要冲,物产丰饶,战略地位极重,
历来为朝廷重臣或亲信所掌。
此次职位出缺,四位大臣争相求任:
1. 陈敬瑄 ——宦官田令孜之兄
2. 师立
3. 牛勖
4. 罗元果
按理说,如此要职应由宰相议定、皇帝裁决,
综合考量政绩、资历、忠诚度等因素。
可唐僖宗是怎么做的?
他大手一挥:
“你们谁球打得最好,谁就去!”
于是,在皇宫内马球场上,
一场决定帝国地方大员人选的“马球科举考试”正式开赛。
比赛结果,《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明确记载:
> “遂以陈敬瑄为西川节度使。”
原因只有一个:
他在比赛中表现最出色,球艺最高。
就这样,一个本该通过严格政治程序任命的封疆大吏,
变成了“体育特长生保送录取”。
而胜出者陈敬瑄,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
靠打马球当上节度使的人。
三、表面荒唐,实则暗藏权力博弈
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第一反应是笑:
“这也太儿戏了吧?国家大事能这么玩?”
但作为专业研究者,我们必须追问:
为什么唐僖宗敢这么做?背后有没有更深的政治逻辑?
答案是:有,而且非常复杂。
1. 皇权虚弱,实权掌握在宦官手中
唐僖宗年幼即位,毫无执政经验,
真正掌权的是“阿父”田令孜。
而陈敬瑄正是田令孜的亲哥哥。
换句话说,这场球赛,从一开始就注定结果。
即便其他人球技再好,
只要田令孜不想让他们上位,就不可能成功。
所谓“比球”,不过是给权力披上一层“公平竞争”的外衣,
让任命看起来像是“皇帝亲自选拔”,而非“宦官安插亲属”。
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表演术。
2.马球本身就是权力象征
在唐代,马球不仅是娱乐,更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能参与打球的,大多是皇族、禁军将领、高级宦官。
球场如朝堂,胜负似政争。
因此,唐僖宗选择用马球选官,
并非完全出于无知,
而是试图通过一种“熟悉的语言”来行使权威——
在他眼中,球技=能力,胜利=天命所归。
这就像现代企业CEO用高尔夫决定提拔谁一样,
只是程度极端得多。
3.晚唐政局混乱,制度早已崩坏此时的唐朝已进入末期,
藩镇割据、民变四起(黄巢起义即将爆发)、财政枯竭。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削弱,
节度使职位早已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肥缺”。
在这种背景下,
皇帝是否真的“贤能任人”,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谁能稳定局势、谁有后台支持。
所以,“击球选官”虽荒唐,
却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规则失效、秩序瓦解的现实。
四、后续影响:一场球赛换来的十年统治
陈敬瑄上任后,确实在四川经营多年,
初期稳定了地方局势,
但也因横征暴敛激起民怨,
最终在王建(前蜀开国君主)进攻下败亡。
而唐僖宗本人呢?
继续沉溺享乐,不理政务。
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
他仓皇逃往成都,正是投奔自己当年选出的“球友省长”陈敬瑄。
讽刺的是,
他曾以为马球能选出最好的官员,
却没想到,这场游戏选出的,并不能护他周全。
几年后,唐僖宗病逝,年仅27岁,
终其一生,未尝真正执掌过一天实权。
五、历史评价:荒诞背后的警示意义
历代史家对“击球选官”一事无不痛斥: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直言:
“以打球供奉得节度使,甚矣哉,唐之衰也!”
(靠打球当上节度使,唐朝衰亡真是活该!)
《新唐书》评唐僖宗:
“童昏独断,宠任群小,政由宦出,民困盗兴。”
就连清代学者王夫之也感叹:
“球可以择帅乎?此亡国之兆也。”
这一事件,
不仅是个人昏庸的表现,
更是整个王朝体制崩溃的缩影。
它告诉我们:
当国家最高权力沦为儿戏,
当选拔机制被私人喜好取代,
哪怕是最辉煌的帝国,也会走向灭亡。
六、结语:一场马球,敲响大唐丧钟
回望这场发生在长安马球场上的“选官大赛”,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皇帝的荒唐,
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堕落。
唐僖宗或许真心热爱马球,
但他忘了,
皇帝的身份不是“冠军球员”,而是“国家舵手”。
你可以喜欢打球,
但不能让球杆代替朱笔批阅奏章;
你可以欣赏竞技之美,
但不能拿亿万人的命运当作赌注。
“击球选官”四个字,
写尽了晚唐的无奈与悲哀。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权力失序的后果,
也提醒后人:
任何时代的治理,都必须建立在理性、制度与责任之上。
否则,再华丽的球技,也救不了将倾的大厦。
每日深挖一段被忽略的历史真相,
带你穿透戏说,看见真实的权力逻辑。
#唐僖宗 #击球选官 #马球政治#晚唐历史#宦官专权 #历史奇闻 #节度使 #古代荒政 #头条深度文 #专业历史博主
来源:非凡白云s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