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将军雪夜奇袭蔡州:一场改变大唐国运的决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16:53 1

摘要: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一支九千人的军队悄无声息地行进在淮西大地上,他们的目标是叛军盘踞三十多年的蔡州城。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奇袭战的典范。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一支九千人的军队悄无声息地行进在淮西大地上,他们的目标是叛军盘踞三十多年的蔡州城。这场战役,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奇袭战的典范。

1. 烽火连年:淮西割据的由来与危害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陷入了中央与藩镇的长期苦斗之中,王朝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淮西地区,这片位于今日河南汝南一带的土地,自李希烈、吴少阳以来,已形成长达五十年的割据局面。

李商隐《韩碑》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股割据势力的猖獗:“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chū)貙生罴()。”这些叛将如同凶恶的野兽,代代相传,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拥兵自重,“遂烧舞阳、犯叶、襄城,以动东都,放兵四劫”。叛军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东都洛阳的安全,使中央政令无法贯通。

唐宪宗李纯英明果断,立志削平藩镇,重振中央权威。在平定夏、蜀、江东、泽潞等地后,将目光投向了淮西。淮西之战,不仅关乎一地之得失,更关系到大唐帝国的统一与稳定。

2. 临危受命:李愬的出奇制胜之道

当唐军征讨淮西屡遭败绩时,一位名将之后——李愬,主动请缨。他是唐代名将西平郡王、司徒兼中书令李晟(shèng)之子,“有谋略,善骑射”,却并非仅凭勇武之辈。

李愬被任命为隋、唐、邓节度使后,一反常理,推诚待人,抚恤士卒,信用降将,搜集敌情,为讨伐吴元济做了充分准备。他尤其重用降将李祐、李忠义,听取他们的建议,逐渐形成了奇袭蔡州的战略构想。

李愬的用兵之道,体现在他善于隐藏战略意图。王建在《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二中写道:“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他每日在城南佯装挑战,掩盖真正的进攻方向,使敌人不知所措。

《资治通鉴》记载,李愬到任后,表面放松军备,暗中却积极搜集情报,安抚士众,甚至故意示弱以骄敌。他深知士气的重要性,为了稳定军心、迷惑敌人,故意向出城迎接的人士透露:“皇上认为我性格软弱、能忍辱负重,因此派我来安抚你们。至于攻城略地,并非我的职责。”这种说法让军士们安心,不再恐惧作战。

李愬深入军营,亲自慰问伤病员,这些举动迅速传到了淮西地区。吴元济误以为李愬无能且地位卑微,因此对他放松了警惕,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这样的疏忽,为李愬的奇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吴元济以为李愬名望素浅而轻视他时,却万万没想到,李愬已在悄悄给吴元济编织一张天罗地网。

3. 风雪奇兵: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夜袭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十五日夜,李愬把握战机,决定冒雪奇袭蔡州。

随着十月的到来,李愬的攻蔡外围战已按计划完成,奇袭蔡州的条件已然成熟。降将李祐提出了直捣蔡州城的作战方案,李愬认为此方案切实可行,并迅速向驻扎在郾城的宰相裴度汇报。裴度也意识到,唯有出奇谋方能取胜,因此批准了李愬的方案。

此时,淮北的冬天已悄然而至,十月中旬便寒风瑟瑟。连日阴云密布后,终于在十五日清早,朔风骤起,大雪纷飞。李愬见状,认为奇袭蔡州的时机已然成熟。他随即命令李祐带领三千人为先锋,自己率领三千人为中军,部将李进诚带领三千人担任后卫,从文城栅出发。当部将们询问目的地时,李愬仅指示“向东行进”。

《旧唐书》记载,出兵当日,“天色阴晦,雨雪不止,大风把旌旗都刮裂了,马冻得不能跳跃,不少士兵抱着兵器冻僵而死”。诸将问去往何处,李愬直言:“入蔡州取吴元济也。”众将闻言大惊失色。

风势愈发猛烈,雪花纷纷扬扬,天气寒冷至极。狂风裹挟着飞雪,直扑将士们的面颊,他们的脸部和双手早已失去知觉,仿佛深入骨髓的寒气在侵蚀着每一寸肌肤。旗帜在风中撕裂,战马因寒冷而无法嘶鸣,只能踏着厚厚的积雪艰难前行。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官军终于在天亮之前抵达了蔡州城外。

中唐诗人王建在《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中生动描绘了夜行军的情景: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军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旌旗被冻得僵硬,战马也默不作声,体现了军纪的严明和将士们高昂的斗志。

最精彩的细节是——“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击之,以杂其声”。李愬命士兵惊扰鹅鸭,掩盖行军声响,叛军因以为有险地可守,又是大风雪天,“晏然无一人知者”。

天降奇兵,当李愬部队已攻至吴元济外宅时,有人报告吴元济城已陷落,他还不以为然地说:“是驻守洄曲的兵丁回来取寒衣的吧?”直到亲耳听到官军号令,才仓皇率亲兵登牙城抵抗。

4. 元济授首:雪夜破蔡州的详细过程

李愬雪夜入蔡州的过程,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为精彩的奇袭战例之一。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愬部队从文城栅出发,疾驰百二十里,趁夜半时分抵达蔡州。当时,“夜半,雪愈甚”。在李愬指挥下,李祐、李忠义等将领“坎墉而先登,敢锐者从之,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

待到黎明时分,雪也停了,李愬已攻入吴元济的外宅。这时有蔡州叛军官吏惊慌地报告吴元济:“城已陷矣。”吴元济竟还以为是洄曲守军回城索取寒衣。

当他登城督战时,发现城池已被官军占领,吴元济最终被迫投降。李愬当机立断,“以皇帝命赦其人”,就是说,只惩元首,从者不问,只将吴元济押送京师。李愬的这一举的,迅速取得了人心,稳定了蔡州的局面。

刘禹锡在《平蔡州三首》中歌颂这一胜利: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蔡州城破后,申、光诸屯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淮西平定。至此,为患数十年的淮西割据势力,终于在李愬的奇袭下土崩瓦解。

5. 碑文风波:韩愈《平淮西碑》引发的争议

淮西平定后,唐宪宗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记其功。韩愈是文章高手,又是当时随从宰相裴度军出征的行军司马,此任非他莫属。

韩愈的碑文,突出宰相裴度的战略决策之功,着眼于宣扬唐朝廷削平藩镇的战略方针。碑文中写道:“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将裴度定位为平叛第一功臣。

这一叙述引起了李愬及其部将的不满。李愬夫人是唐安公主之女,也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在各方压力下,唐宪宗李纯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

李商隐在《韩碑》中记载了这一风波: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韩碑被拽倒磨去,但李商隐认为:“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韩愈的碑文如元气般已深入人们肝脾,其价值不可磨灭。

6. 青史留名:李愬奇袭战的深远影响与启示

李愬雪夜入蔡州,不仅在当时震动朝野,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军事史上,此战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奇袭战之一”。一千二百多年来,成为历朝历代军事家研究的重大案例和课题。李愬在兵力悬殊、环境恶劣的不利形势下,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少胜多,克敌制胜”的十六字战术,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在文学领域,这一事件成为历代文人吟咏的题材。除王建、韩愈、刘禹锡、李商隐外,宋代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也都曾用诗词歌咏这一战役。

苏轼写道:“君不是淮西李侍中,夜入蔡州缚取吴元济。”

辛弃疾在《苏武慢·雪》中回忆:“回首驱羊旧节,入蔡奇兵,等闲陈迹。”

陆游也在《雪中作》中提及:“已忘作赋游梁苑,但忆衔枚入蔡州。”

这一战役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它重振了唐王朝的中央权威,使“四夷毕来;遂开明堂,坐以治之”。淮西平定后,各地藩镇纷纷归附,实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延续了大唐国祚。

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