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核聚变争议到AlphaFold困局:科学突破性衡量标准崩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23:02 1

摘要:RussellFunk两年前发了篇论文,说现在科学论文的突破性越来越低,结果一下子就火了,250多家媒体报道,连美国国会听证会都拿这事儿当话题。说实话,我一开始还以为这就是个普通学术研究,翻完论文才明白,这事儿戳中了太多科学家的痛点。他和团队查了1945到20

RussellFunk两年前发了篇论文,说现在科学论文的突破性越来越低,结果一下子就火了,250多家媒体报道,连美国国会听证会都拿这事儿当话题。说实话,我一开始还以为这就是个普通学术研究,翻完论文才明白,这事儿戳中了太多科学家的痛点。他和团队查了1945到2010年的几千万篇论文、几百万项专利,发现突破性论文的数量没怎么变,但整体论文数翻了好多倍,平均下来突破性自然就降了。

他们衡量突破性用的是个叫CD指数的东西,简单说就是看后续研究更愿意引这篇论文,还是更愿意引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是都引新论文不引老的,说明新论文把老的“淘汰”了,突破性就高。比如当年DNA双螺旋结构那篇论文,CD指数能到0.62,可拿了诺奖的AlphaFold论文,指数才0.15。

本来想觉得CD指数挺靠谱的,但后来看了细节才发现,这“尺子”也有毛病,现在的论文爱引更老的文献,早期论文因为参考文献少,指数还容易被高估。还有个事儿特有意思,Arts团队换了个方法,专门盯“光子”“量子”这种新词的出现和扩散,发现不同领域创新爆发期不一样,但整体还是往突破性递减的方向走。

我倒觉得,这就像给菜打分,有人看味道,有人看卖相,标准不一样,但最后都觉得“这菜没以前香了”。AlphaFold就是个典型例子,它确实把蛋白质结构预测做得特别好,可没颠覆生物学的基本逻辑,顶多算“超级工具”,不算“范式革命”。去年加拿大团队搞的冷核聚变研究也一样,让钯里的氘-氘聚变率高了不少,可没实现净能量增益,你说这算突破吗?真不好说。

衡量标准都没完全统一,可为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策制定者,都觉得现在搞突破性成果更难了?其实背后都是实打实的麻烦事儿。

先说说钱和人的事儿,现在想维持摩尔定律,半导体行业得比1970年代多18倍的人搞研发;新药研发更夸张,成本每9年就翻一倍。中国今年科研投入不少,可基础研究占比还不到7%,比发达国家差远了。全球科研人员从1950年的50万涨到现在的1200万,可诺奖级别的成果没跟着涨,这不就是“人多不办事”嘛。

更头疼的是科研人的时间被拆得稀碎。我认识个搞生物的朋友,他说荷兰有研究算过,教授一周才8小时能正经搞研究,剩下的全在写基金申请、处理行政事务。他自己去年评职称,为了凑论文,连续半个月住办公室,桌上天天摆着胃药。

还有个坏毛病就是“切香肠”,把一个想法拆成好几篇论文发,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全球科研人员人均论文数翻了倍,可研究显示,论文越多,突破性反而越低。这就像把一块蛋糕切成好多小块,每块都没多少料,吃着没味道。

当然也不是没解决办法,现在不少地方都在试新招,比如德国有个“科幻小说基金”,专门给钱支持那些看着“不靠谱”的项目;新西兰更直接,科研经费先看基础质量,过了关就抽奖分配,避免只盯着“稳”的项目。中国今年也改了基金条例,专门给青年科学家和非共识项目开绿灯,这挺好,年轻人敢想敢干,说不定能搞出惊喜。

还有个发现挺反常识:3到5人的小团队,出突破性成果的概率是大团队的2倍多。大团队人多想法杂,还总被短期经费逼着赶紧出成果,哪敢冒险?反倒是小团队,拍板快,还能沉下心琢磨“冷门问题”。

说实话,科学突破性递减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是从衡量标准到资助机制,再到科研生态的系统性麻烦。但也不用太悲观,现在大家都在想办法改,比如Funk说的,直面问题不是威胁科学,是拯救科学。毕竟当年没人觉得能搞出DNA双螺旋、能让人类上月球,现在的“难”,说不定就是下一个突破的起点。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