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好饭狂卷全国,美团赢了第一阶段,但没人想到它还藏着这张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09:00 1

摘要:于是这个时候拼好饭出现了。它以团购为核心又将外卖的即时性结合在一起,让美团在短短几年里撕开了新的流量入口。可是,这种商业新通路真能兼顾低价和质量吗?

过去几年中国外卖行业从野蛮生长到寡头格局,烧钱大战、平台混战都是新闻头条的常客。

但从2020年开始,市场已经饱和单量增速放缓,价格战空间几乎见底,平台们要么在维稳要么寻找新增长点。

于是这个时候拼好饭出现了。它以团购为核心又将外卖的即时性结合在一起,让美团在短短几年里撕开了新的流量入口。可是,这种商业新通路真能兼顾低价和质量吗?

2020年,是中国外卖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回顾那一年,饿了么和美团的烧钱大战已经悄然收场,现金补贴减少平台补贴力度骤降导致订单增速明显下滑。

外卖市场结构基本定型,美团占据主导但占有率已经接近极限。换句话说,当市场几乎饱和时任何一个平台想再进一步抢占份额都必须在模式上找到突破口。

就在这个背景下,美团选择了自己的老本行团购思维。因为团购能一次性卖出更多份餐用批量采购来换取低价,“薄利多销”在理论上可以同时覆盖商家、用户和骑手三方利益。

美团直接在部分城市小范围测试“拼好饭”概念,核心逻辑是让用户拼单促使商家集中出餐,骑手可以一次取多单减少取餐成本。

最初试点是在大学和产业工人密集区,这些人群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预算紧张,单餐七八块甚至五六块的价格杀伤力极强。结果测试后,美团发现接受度异常高用户反应积极,所以订单量迅速攀升。

可以说,这个模式正好击中了价格敏感型群体的用餐需求,先解决“有没有饭吃”再谈“吃得好不好”。

所以从2021年至2023年,美团开始把拼好饭全国化,尤其是进入北上广深和成都这样的高人口密度城市。

数据能说明一切问题。2025年7月12日的最新数据,拼好饭日订单量突破3500万年交易用户破亿。

但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美团利用团购和外卖的融合,建立新的增长通路,在原本的竞争格局中再次制造了差距。

低价是拼好饭的优势,也是它最大的风险。对于大学生、工薪族而言,6块9、7块9的套餐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是面对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上升这是一种消费降级的必然选择。

然而,平台在推动价格越来越低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食品安全、烹饪环境以及质量的担忧。

互联网上曾流传这样的事,走进一家餐馆锅里的三份饭是用优惠券的地上的才是拼好饭。这也凸显了大众对低价的质疑,价格降到极低商家是否会牺牲原料和卫生来维持利润?

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价格战在餐饮行业往往会出现恶性内卷。以前人们觉得10块钱猪脚饭已经是性价比极限,但拼好饭把价格卷到6块9让食品成本压缩到几乎没有余量。

一部分商家应对这种压力的方式,是降低食材品质、缩短烹饪时间、减少配料。消费者获得了低价却承担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骑手倒是受益的一方,一次取餐可以带走多个拼单不必到处跑。但即使如此,如果用户因为食品体验差而减少复购骑手的单量也会受到影响。

可以说,拼好饭的发展到2024年底已经在危险的边缘试探。它在获取用户增量的同时,也在积累品牌的隐性风险。

面对舆论的质疑美团在2025年推出了“民厨靓造计划”,这是一种带有公关意味但也有实际效果的改革。鼓励商家开直播展示后厨制作过程,美团设立流量专区扶持这些“阳光厨房”。

本质上,美团想通过透明化来重塑拼好饭的公众形象,从“廉价外卖”的标签转向“放心低价”的品牌定位。商家只要直播后厨就能获得平台的流量推荐,相当于用曝光刺激商家进行自我监督。

并且,针对夫妻店和社区小店,美团承担摄像设备及安装费用降低门槛让更多商家参与。商家每周上传后厨照片消费者在客户端可以直接查看。

截至2025年9月份已有近30万商家参与“民厨靓造”,其中超过15万商家能够长期稳定直播。此举确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劣质餐品,也给了中小商家获取拼好饭流量的新机会。

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美团试图控制价格战的负面效应,让低价与品质同时存在。它借助可视化的工具将原本不可监督的源头进行暴露,这既是对食品安全舆论的回应也是一个防止拼好饭沦为廉价垃圾餐的制度性尝试。

可以说这是一次品牌升级实验。美团要让拼好饭从满足“有没有饭吃”迈向“能不能吃得放心、吃得好”的阶段,防止平台陷入被用户嫌弃又离不开的尴尬位置。

拼好饭年交易用户破亿是因为它抓住了价格敏感人群的核心需求。先解决“有没有饭吃”再谈“吃得好不好”,这也是它能在饱和的外卖市场杀出新通路的关键。

速度让拼好饭赢了第一阶段,但品质才能决定它能否赢到最后。如果不能在低价的底盘上筑起可靠的质量高地用户随时会转身离去。数字能刷新纪录,但品牌的长期价值才是真正决定下一阶段成败的关键。

来源:神外一科王建业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