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白露比起来,寒露的时候气温更低,地上的露水摸起来都凉飕飕的。而且这段时间天气变化也挺明显,时不时会有雾霾、寒风,秋雨也多了,白天越来越短,晚上越来越长,秋燥的感觉也更突出。
老辈人常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话出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讲的正是寒露节气。咱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里寒露排第十七,也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
一到寒露,早上出门就能明显感觉到,露水比之前重多了,风里也带着寒气,这就说明深秋真的来了。
跟白露比起来,寒露的时候气温更低,地上的露水摸起来都凉飕飕的。而且这段时间天气变化也挺明显,时不时会有雾霾、寒风,秋雨也多了,白天越来越短,晚上越来越长,秋燥的感觉也更突出。
古人还把寒露分成三候,说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其实就是说这时候冷热交替,万物慢慢开始凋零了。
不过大家更关心的,可能还是民间传的 “上午寒露,大雪封门;下午寒露,单衣过冬” 这句话。到底这话啥意思?今年寒露具体是哪天?
寒露一到,最直观的就是天气变凉,而且是那种一天天往冷里走的感觉。白天可能还能穿件薄外套,到了晚上就得裹厚衣服了,有时候早上起来,地面的露水都快结成霜了。这时候空气也干,不少人会觉得口干、皮肤燥,得特意多补水。
除了天气,寒露对农民来说更是忙的时候,南北各地的农活都得赶时间。北方那边要赶紧种小麦,要是种晚了,小麦出苗不好,来年收成可能就受影响,所以农民都得盯着天气,抢着把播种的活儿干完。
南方呢,要种油菜、蚕豆,也得按农时来,早了晚了都不行,不然作物长不好。所以每到寒露,地里的农民都没闲着,都是为了来年有个好收成。
民间说的 “上午寒露,大雪封门;下午寒露,单衣过冬”,不是随便说的,这里的 “上午”“下午” 是按寒露交节的时间分的。要是交节在中午 12 点前,就算 “上午寒露”;12 点后交节,就是 “下午寒露”。
老辈人觉得,寒露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一个带 “寒” 字的,意味着天气要从凉转冷了,所以就凭着经验,把寒露交节时间和冬天冷暖联系起来。
他们觉得,要是上午交节,说明节气来得早,这时候昼夜温差大,上午本来就冷,就预示着冬天可能会特别冷,雪下得多,也就是 “大雪封门”;要是下午交节,下午气温比上午高,那冬天可能就暖和点,也就有了 “单衣过冬” 的说法。
不过得说清楚,这话就是老辈人常年观察总结的经验,没有科学依据。现在咱们知道,冬天冷不冷,受好多因素影响,比如大气环流、海洋温度这些,单看寒露交节时间肯定不准。但这话是老辈人的生活智慧,了解了解也挺有意思。
查民间历法就知道,今年寒露是公历 10 月 8 日,农历八月十七,星期三,具体时间是早上 8 点 40 分 57 秒。按之前说的划分标准,这明显是 “上午寒露”。
要是按民间 “上午寒露,大雪封门” 的说法,今年冬天可能会冷,雪也可能多。
但老辈人觉得 “大雪封门” 是好事,因为 “瑞雪兆丰年”,雪下得多,能给地里保水,还能冻死害虫和病菌,对来年庄稼生长有好处。
而且还有句话叫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意思是冬天该冷的时候就得冷,符合季节规律,庄稼才能长得好;要是冬天太暖和,反而可能影响收成。
但也不能全信这个说法。现在天气变化跟以前不一样了,光靠老说法预判不准。想知道冬天具体啥天气,还得看气象预报。气象部门有专业设备和方法,能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给的预报更准,咱们照着预报安排生活、干活才靠谱。
不管寒露啥时候来,平时多关注气象预报,根据预报准备防寒的东西、安排农活,才是最实在的。大家也可以多了解了解寒露的这些事儿,感受下老辈人的生活智慧,同时科学应对天气变化。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