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揭示长新冠“脑雾”的生物学机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07:30 1

摘要:新冠疫情暴发四年有余,科学家仍在全力破解 SARS-CoV-2 感染带来的持久影响。其中最令人忧惧的当属长新冠——这种急性期后出现的慢性病症会引发一系列持续性健康问题。

科学家发现长新冠"脑雾"的生物学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指明新方向。

科研人员运用专项脑成像技术,锁定长新冠潜在生物标志物与治疗靶点。

新冠疫情暴发四年有余,科学家仍在全力破解 SARS-CoV-2 感染带来的持久影响。其中最令人忧惧的当属长新冠——这种急性期后出现的慢性病症会引发一系列持续性健康问题。

在众多症状中,最普遍且最具破坏性的是被称为“脑雾”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显示超过 80% 的长新冠患者受此困扰,导致工作与日常生活举步维艰。全球数亿病例使得该病症既构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又形成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负担。

尽管长新冠波及范围广泛,其根本病因仍不明确。现有影像学研究虽揭示脑部结构变化,却未能解释导致认知症状的分子机制。由于调控神经元间通讯的分子极难直接观测,目前既缺乏可确诊长新冠的客观生物标志物,也缺乏指导有效疗法开发的明确靶点。

为攻克这一难题,日本横滨市大学大学院医学系高桥卓也(Takuya Takahashi)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发表于《脑通讯》的论文中,团队基于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痴呆等精神神经疾病的研究积累,提出假设:长新冠脑雾患者可能呈现 AMPA 受体(AMPAR)——掌管记忆学习的关键分子——的表达紊乱。为此,他们采用新型 [11C]K-2 AMPAR PET 成像技术,首次实现活体人脑 AMPAR 密度的可视化定量分析。

通过对比 30 名长新冠患者与 80 名健康者的影像数据,研究发现患者脑内 AMPAR 密度出现显著且广泛的提升。这种受体密度升高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直接相关,提示分子改变与临床症状存在明确关联。多种炎症标志物浓度亦与 AMPAR 水平呈现相关性,暗示炎症反应与受体表达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该研究系统性揭示了 AMPAR 的增加为认知症状提供了直接生物学解释,同时指明了潜在治疗方向。例如抑制 AMPAR 活性的药物可能成为缓解脑雾的有效策略。值得关注的是,影像数据区分患者与健康对照的灵敏度达 100%,特异性达 91%。

“通过应用我们新开发的AMPA受体PET成像技术,旨在为长新冠这一紧迫医学难题提供新视角和创新解决方案,”高桥教授表示。

尽管彻底攻克长新冠仍需持续努力,此项研究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的发现明确证实长新冠脑雾应被认可为正式临床病症。这将推动医疗行业加速开发针对该病症的诊疗方案,”高桥教授总结道。

该研究成果不仅解开了长新冠脑雾生物学机制的关键谜团,更有望为深受其苦的患者开辟新型诊断工具与有效疗法的康庄大道。

资助声明:该研究项目通过 READYFOR 众筹平台(https://readyfor.jp/)获得公众捐款支持。项目同时获得武田科学振兴基金会(Takuya Takahashi)、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资助(编号JP24wm0625304,Takuya Takahashi),以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通过“创发科学技术创新大学研究员培养计划”提供的资助(编号JPMJFS2140,Yu Fujimoto)。

参考文献:《与长新冠认知障碍相关的AMPA受体系统性增加》,作者 Yu Fujimoto、 Yuichi Kimura 和 Takuya Takahashi 等,2025年10月1日发表于《脑通讯》。DOI: 10.1093/braincomms/fcaf337

来源:康嘉年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