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感知能力,能够增进学生梳理复杂故事情节、厘清人物关系的能力,为学生奠定一定的文学阅读基础,也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虽然英语整本书阅读对初中生相对有难度,但是通过文学圈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完成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吴 敏
摘要: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故事的整体感知能力,能够增进学生梳理复杂故事情节、厘清人物关系的能力,为学生奠定一定的文学阅读基础,也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虽然英语整本书阅读对初中生相对有难度,但是通过文学圈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如分析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及语言表述、联系实际生活、欣赏语言、总结等。整本书阅读之后,以小组讨论、总结、评价、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文本,同时学会欣赏优美语言,提升批判性思维,提高阅读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学圈;整本书阅读;小组合作
一、开展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仅靠课本学习无法满足英语学习的需求,也没有足够的语境和运用场景将所学加以运用强化。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七年级课外阅读量累计应达到4万词以上,八年级10万词以上,九年级15万词以上(教育部 2022)。单纯的课本学习只能将学生禁锢于单一的语言环境。在英语交流环境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课外阅读是提升英语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
英语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挑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不仅要分析故事情节,还要了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认真思考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语言表达,了解文化背景,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提升分析能力。学生通过表达对于书中描述的认可或不认可,可以提升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现状
(一)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实践较少
受社会、家长、教师、教学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实践开展得较少。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英语绘本阅读已经越来越受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很多社区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已经配备了一定的英语绘本阅读资源,但由于借阅频次较少,大部分图书馆只提供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篇幅短小的英语绘本或者是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的英语原著,没有为各英语水平层次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提供合适难度的英文整本书阅读材料。受限于个人英语水平,多数家长很难带领孩子进行英语绘本阅读,对英语整本书阅读更是望洋兴叹。
另外,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合适难度的阅读材料,加之中考压力较大,提到阅读,他们总是以完成应试阅读题,提高成绩为重,很少纯粹为了乐趣而阅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只是当作考试必须完成的任务,缺乏主动学习动机,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有意识地组织英语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但受限于课程时间和课程压力,较少教师选择在课堂上进行整本书阅读,而且整本书阅读的引导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为了追求短时高效和操作方便,学生只能阅读片段式文本(唐瑜芳 2024)。
整本书阅读虽然难度大,但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比起片段式文本,整本书阅读更加复杂也更系统化。学生在理清整个系统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文学的熏陶,同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二)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质量堪忧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中,自主阅读、持续默读等形式都被采纳。这些形式虽然有很多优点,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主题和书籍进行阅读,约束较少,但难以保证阅读质量。学生是否仅走马观花看了图画?是否对阅读内容有大概了解?是否深入理解阅读内容并获益良多?这些问题都很难了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很难每次都给予帮助。然而,像正常上课那样讲解整本阅读材料,不仅剥夺了学生的阅读乐趣,还因课时限制而难以实施。过于僵化的教学流程使得学生无法真正投入阅读。相对而言,文学圈阅读形式较少被采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对组织方式非常熟悉,并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形式能够将阅读同一材料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将阅读内容与自身经历相联系,获得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本,提炼阅读精髓,激发思想碰撞,升华阅读体验。
三、文学圈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实践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心态也比较开放,乐于接受各种阅读材料。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英语水平,教师选取了翼渡英语分级阅读《Hi Classics品读文学经典》中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本书作为阅读材料,将全班学生分为八组,每组六人,分别担任Discussion leader (讨论领导者)、Plot analyst (情节分析者)、Character analyst (人物分析者)、Language master ( 语 言 大 师 )、Connector ( 连 接 者 )、Summarizer (总结者)(史惠中 2020)。每组的任务分工见表1。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Alice)的小女孩在睡梦中跟随白兔掉入Wonderland后遇到caterpillar、the Duchess、the March Hare、the Queen,并看到Wonderland的生活,历经一次审判,正当被攻击时从睡梦中醒来的故事。学生按照要求提前阅读了整本书。课堂上,以Alice in Wonderland电影片段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带领他们读目录,了解故事一共分为六个章节:Down the Rabbit Hole,Advice from a Caterpillar,Pig and Pepper,A mad tea party,The Queen’s Croquet Ground,Who Stole the Tarts? 学生重新回顾自己看过的内容,并分小组合作,根据角色完成任务单。
(一)Discussion leader
Discussion leader 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小组讨论,提醒组员坐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先自行思考,完成表格,然后每个人轮流介绍自己负责的任务,平静有序地进行,不游离于讨论任务之外,讲述的学生应大声有条理地陈述,他人应耐心倾听,有疑问可以在讲完之后提出,相互解答,避免出现争吵、闲聊或者两三人单独行动的现象。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观点时应使用礼貌用语,如“sorry,but I mean ... I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I want to say more about ... Excuse me ... Good idea,but ...”等。当讨论无法进行时,Discussion leader应用简单的语言将讨论重新集中于书本内容,如让小组成员谈一谈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What’s your favorite part?)、最讨厌的部分(What do you hate most?)、难懂的部分(What can’t you understand?)、让人想起自己经历的部分(What makes you think of yourself ?),以及如果你是爱丽丝,遇到书中这个问题会怎样(If you were Alice,what would you do?)等,带领大家深入探讨书本内容。
(二)Plot analyst
Plot analyst负责分析故事各个部分及故事走向,并形成清晰的图示,如图1所示。
(三)Character analyst
Character analyst负责找出书中的每个角色,通读相关语句,总结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并在文中找出该性格特征的支撑句,填写在Character map(见图2)中。
在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一书中,Alice、rabbit、caterpillar、the cook、the Duchess、the Hatter、the March Hare、Dormouse、the Cheshire Cat、the Queen、the King是每个章节的主要角色,书中有明确的语句进行描述。比如,the Queen的口头禅就是“Off his / her head!”,显露出她凶残、暴力、专制(cruel、violent、autocratic)的性格特征;爱丽丝从最初的天真可爱(innocent and lovely)、好奇胆小(curious and timid)到后面的勇敢正义(brave and righteous),发生了很大的转变。I wonder how many miles I’ve fallen by this time? Please,madam,is this New Zealand or Australia? She went on saying to herself,in a dreamy sort of way,“Do cats eat bats? Do cats eat bats?”And sometimes,she said,“Do bats eat cats?”这些问题呈现出一个天真可爱又充满好奇心的小女孩,对自己不断掉落充满了疑问,睡眠状态下思维有点混乱,问的问题奇奇怪怪。
对于每个角色,学生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很多对话、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便于了解该角色的形象,理解他们的行为。
(四)Language master
Language master负责找出书中有鉴赏意义的词句,摘抄到相应的表格中,借助词典或者上下文给出英文解释,标注出现在书本哪一页、哪一行,并给出选择这个单词、短语、句子的原因(见表2)。尤其是一些非常传神的语句,可能会采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可读性。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寻找关键词或者欣赏语言,感受多元语境下同一单词的不同用法,增强对语言的鉴赏力和模仿能力,扩大英语语言的知识储备,同时提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品读文学经典书籍应非常注重语言的优美。学生在阅读时能找到很多栩栩如生的细节,读来身临其境,画面感很强,语言描述非常细腻,能够积累很多美词美句。具体如下:
Away went Alice like the wind. (形容爱丽丝非常快速地追逐白兔。)
It was sitting on the top with its arms folded,quietly smoking a long hookah,and taking not the smallest notice of her or of anything else. (描绘出傲慢的毛毛虫不正眼看爱丽丝。)
“Is that all?”said Alice,trying her best to control her anger. (爱丽丝克制自己的愤怒,期待建议。)
She was happy to find that her neck would bend about easily in any direction,like a snake. She succeeded in bending it downwards and found the leaves to be the tops of the trees under which she had been walking. (身体变大之后的爱丽丝脖子特别长,还可以像蛇一样随意扭动方位,甚至可以弯下来去找曾经自己够不着的树顶叶片。)
Moments later,the door opened and a large plate came flying out and broke to pieces against a tree. (本来准备进入房子的爱丽丝发现门开着,从里面飞出一个大盘子,在树上撞击得粉碎,里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些描述非常生动,易懂又有趣,让读者看到故事中的细小变化,爱丽丝动如脱兔,隐忍睿智,风趣幽默,好奇勇敢。相信学生在深入揣摩语言之后,一定会会心一笑,甚至在自己的写作中加入这些语言元素。
(五)Connector
Connector负责找出书中与自己体验接近的语言描述,并将其与自己的体验对比,找出异同,达到与文中角色的共鸣。学生此时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这世上有和自己体验相似的人,从而从书中找到慰藉,促发对生活的思考,以平常心面对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将一切现象看作是体验,对生活充满期望。
文中当毛毛虫问爱丽丝“Who are you?”时,爱丽丝表示自己忽大忽小,无法解释自己是谁。学生有时也会衍生出对自己身份的怀疑,他们是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也是兄弟姐妹,但是自己究竟是谁呢?周围的一切人似乎都与自己有关,却又不是自己。不同时间的自己状态也非常不一样,哪个瞬间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呢?自己究竟是谁呢?相信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有过这样灵魂的拷问。
后面,毛毛虫让爱丽丝背诵“You are old,Father William”。爱丽丝背诵后发现不对。“‘Not quite right,I’m afraid,’said Alice shyly. And there was silence for some minutes.”背错了被发现,爱丽丝只好害羞的静默着,这也是大部分学生遇到尴尬最常见的场景。此刻学生一定会想:“这里描述的也是我呀!”最终,爱丽丝鼓足勇气,对抗女王:“‘Nonsense!’said Alice loudly. ‘The idea of having the sentence first!’”女王要求:“Be quiet!”爱丽丝回答:“I won’t!” “Who cares about you? You’re nothing but a set of cards!”这些语言像极了一个勇敢的孩子抗争所有的不公,和学生内心的反叛非常相似。读到这里,学生一定大舒一口气,畅快淋漓,觉得真实的自己得到了展现。内向的学生感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文中进行了描述,变成了现实,而外向的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发现了和自己反应一样的人,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是一种纾解,同时大受鼓舞。
(六)Summarizer
Summarizer需要认真倾听,做笔记,总结以上角色所有发言,也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讲述,总结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情节、角色、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角色及原因、主题、最有趣的部分、对故事的评价、与自己相似或完全不同的体验等,强化组员对所讨论内容的深入认识。
Q1:What is the book about?
Q2:Who are the characters?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Why? Which one do you hate most? Why?
Q3:What is the theme or the writer’s idea?
Q4:Which part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one in the book? Why?
Q5: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story? Do you want to share it with your friends? Why or why not?
Q6:Do you have similar experience with Alice?
在第一轮讨论结束后,全班相同角色的学生汇聚到一起,形成专家组,讲解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而后回到原始组,给组员再讲解一遍修正过的内容,以确保讨论内容的正确性和深入性。
在小组完成第二轮讲解后,由小组推举最优秀的组员在全班讲解他们的探究结果,并根据表3对讲解员进行评价。
讲解员是否姿态从容、自信、大方,语言是否清晰、流畅、准确,表述是否逻辑规范、有效等,都是评价的维度。学生可以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讲解,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学生根据表 4 进行自评和互评。
该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看自己是否认真完成了小组分工中属于自己的部分;是否尊重他人,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是否进行团队合作,及时为小组其他组员提供帮助,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否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和见解,并对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遇到困难时能否有一定的抵御挫折的能力,能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小组组员相互评价,非常客观地展现每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该评价量表的维度也能提醒每个组员激励自己成为小组的贡献者。
最后,教师对所有人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升华。
课后作业:(1)写一篇书评,介绍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这本书。这项作业便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将讨论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并形成书面语言,进一步梳理所看、所议、所感,确保阅读质量的提升。(2)学生基于已经看过的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比较两本书中的主人公经历的异同。这项作业旨在让学生对相似文本有深入思考和对比,形成自己的喜好和评价,提升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
文学圈让每个学生都被纳入小组讨论,关注每个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反馈,通过安静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分享时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接受小组组员的提问和建议,进而学会倾听、深入思考阅读内容、不断调整自己对文本的认识。专家组的讨论让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明确真相,而后回到原始组进行交流,锻炼了转述能力和不断修正自己表现的能力。在班级发言的学生是小组讨论中的佼佼者,让他们以专家身份发言,充满成就感,同时帮助有阅读困难的同学深入思考阅读文本,实现阅读质量的大幅提升,使阅读变成更有意义、更有趣味的活动。
引用文献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惠中. 2020. 我国中小学英语阅读圈教学研究综述 [J]. 外语教学,(2):30-35.
唐瑜芳. 2024. 开展文学阅读圈提升初中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教学实践探究 [J]. 英语教师,(9):172-176.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