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中午,太阳毒得好像要把柏油路晒出泡来,工地边上树荫底下,几个穿着沾满水泥灰工装的汉子围坐一圈,塑料饭盒里是家常菜拌米饭,手里却齐刷刷拎着冰镇啤酒。开瓶“呲”的一声,仰头就是一大口,脸上立马露出那种“活过来了”的表情。
大中午,太阳毒得好像要把柏油路晒出泡来,工地边上树荫底下,几个穿着沾满水泥灰工装的汉子围坐一圈,塑料饭盒里是家常菜拌米饭,手里却齐刷刷拎着冰镇啤酒。开瓶“呲”的一声,仰头就是一大口,脸上立马露出那种“活过来了”的表情。
干了一上午重活,不喝水解渴,反倒喝酒?这不是越喝越累吗?可人家就这么年复一年地喝着,还说“不来一口,浑身不得劲”。这到底是图个啥?啤酒真能抗疲劳?还是说,这只是种习惯,甚至……有点上瘾?
农民工干体力活,肌肉不停收缩发力,代谢产物比如乳酸就在身体里攒着,加上出汗多,电解质也失衡,整个人就发沉、发酸、没劲儿。这时候,喝点带气儿的冷饮,确实能让身体瞬间舒服点儿。
啤酒含酒精不多,一般也就3%到5%,冰镇之后一口下去,凉意从喉咙直冲脑门,血管短暂扩张,血液循环快了那么一丁点儿,疲劳感仿佛被冲淡了。
再加上啤酒里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一点能量,虽然不多,但在高强度劳动后,哪怕是一点糖分,也能让大脑觉得“有粮了”,精神稍微提起来。
但这可不是说啤酒真能“解乏”,科学研究早就明确,酒精本身就是中枢神经抑制剂,它不会消除疲劳,只会让人暂时感觉不到累。
就像伤口抹了麻药,不疼了,但伤还在。长期靠这个方式缓解疲劳,反而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影响夜间睡眠质量,第二天更没精神。
工地干活,重复、枯燥、强度大,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人容易憋出火来。这时候,一瓶啤酒不光是饮料,更像是个“仪式”。开瓶、碰杯、笑骂两句,这十几分钟成了难得的放松时刻。
酒精轻微作用下,人更容易放松警惕,跟工友唠点家常,吐吐槽,情绪得到释放。这种社交功能,比啤酒本身的成分更重要。很多工人自己也说不是非得喝醉,就是想找个由头歇会儿,喝口酒,话就多了,心也松了。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微小奖赏机制”,意思是人在完成一项艰难任务后,需要一点即时反馈来维持动力。对白领来说可能是咖啡、奶茶,对一线劳动者而言,便宜、易得、还能带来短暂愉悦感的啤酒,就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别小看这一口,它是高压环境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是一种朴素的情绪管理策略。
再往深了挖,还得看现实条件,大多数工地食堂不提供热汤热水,夏天井水冰镇的啤酒反而比温开水更有吸引力。一瓶几块钱的啤酒,既能解渴、降温,又能带来快感,性价比高。
相比之下,运动饮料贵不少,矿泉水又不解馋,而茶水在高温下容易变味,保存也不方便。很多人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干活回来就喝两口,觉得“酒壮人胆”“酒暖身子”,这种观念一代传一代,早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你要是劝他别喝,他还反问你不喝点啥,咋熬得过这三伏天?这不是无知,而是环境塑造的习惯。当然也不是所有工人都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健康和安全问题,改喝功能饮料或自带凉白开。
一些正规施工单位也开始提倡健康和安全饮食,施工午休期间是禁止饮酒的,但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改变还需要时间,就算发了规定,也有许多农民工不遵守。
那到底该不该喝?咱们得讲科学,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换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一瓶500毫升的啤酒。
可现实中,不少人一顿喝两三瓶,长期下来,脂肪肝、高血压的风险明显上升。
长期饮用含酒精饮品作为解乏手段的体力劳动者,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于平均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酒精会影响肌肉修复和蛋白质合成,这意味着,你以为喝了酒能恢复体力,实际上身体的恢复过程被拖慢了。
真正有效的疲劳缓解方式,其实是合理作息、充足睡眠、均衡营养和适量饮水。可惜这些“正确但慢效”的方法,在高强度、赶工期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太“理想化”。
民工中午喝啤酒这事儿,不是一时兴起的,也不是单纯“贪杯”,而是在有限条件下做出的一种适应性选择。
怎么让劳动者有更好的休息环境?能不能在工地配冷藏柜,供应平价电解质饮料?能不能通过宣传教育,让大家明白短期爽快和长期健康和施工安全之间的平衡?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您说是不是?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