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主流媒体对河南的报道,负面新闻也居多。再说到河南人的“贡献”,也不外是河南民工,以及河南烩面、河南拉面之类,其优点,也主要是价格便宜、量大管饱。
黄河东流去
如果说哪个省份曾经被“地域黑”得最厉害,河南人说第二,恐怕没人敢说第一了。
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主流媒体对河南的报道,负面新闻也居多。再说到河南人的“贡献”,也不外是河南民工,以及河南烩面、河南拉面之类,其优点,也主要是价格便宜、量大管饱。
怎么能怪河南?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多灾多难,黄河、淮河曾是中国水患最厉害的两条大河,不闹水灾的年头,旱灾又是家常便饭;地处中原,兵家必争,凡是上规模的战争,几乎都要去河南搞两下;天灾人祸并行,而人口众多,灾年外出乞讨,平时外出谋生,就是活下去的必然出路,所以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就直呼“河南人是中国的吉卜赛人”。
更代表河南的作品,可能要数作家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小说从1938年国民党花园口决堤写起,围绕七户农民生离死别、大饥荒、大流浪和勇敢搏斗的命运,从地域到时代,写尽了黄淮人民、中华民族的悲伤、倔强与博大,“重新估量了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
更壮阔的时代背景,是近两百年来,传统中华文明融入现代化,中国史融入世界史的大变革。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压制,加之经济重心不断加速南迁,黄河与河南,长期被贴上落后、土气、沉重、顽固的标签,甚至让许多在外的河南人都不愿提起自己的籍贯。
事实上,若要给中华文明找一个象征,数来数去,还数黄河。她贯穿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她代表了民族文化博大、深沉、质朴、绵延不绝的底色。
正如作家李凖所说,当几代人历尽浩劫(期间他也被下放黄泛区做农民),重新迎来社会和思想解放,去思考“是什么精神支持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时,又总要回到这条大河与这片土地。
今天,当我们迈向文化复兴、民族崛起的新征程,又怎能绕过“老家河南”?
似是故人来
令人惊讶和欣喜,这几年河南文化输出彻底“杀疯了”,如同“老家”亲戚坐着头等舱腾云驾雾而来,拿着金箍棒,当头给你沉闷的头脑一棒喝。
而其摆脱落后文化形象,实现文化大崛起,大概可从河南卫视说起。
2021年春晚,河南卫视选送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给沉闷的春晚点上了一把“中原文艺复兴”之火。这个节目,大胆运用了5G+AR技术,以14名唐朝少女赴宫廷参加演出,串联起如画江山、繁华大唐、文物瑰宝、传统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这14位少女的“真实”、接地气,而不是一味对大唐歌舞升平的渲染。她们说着悄悄话、掉队慌乱、对着水中倒影检查妆容等细节,令人忍俊不禁,直至进宫,收起稚气,从容上阵,翩跹起舞,令人激动。
生活化、接地气的叙事方式,一改以往很多节目依赖高大上、流量明星、套路化、不说人话的习气,令人欣喜。
随后,河南卫视一发不可收,从春晚到《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一路开挂。龙门金刚舞,水下“绝美飞天”,茶山清明《少年游》等节目,仿佛打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及“去精英化”的大众叙事结合的潘多拉魔盒,一举拉开河南文化崛起的大旗。
随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打破了中国文旅地产形式主义、流水线、花架子的“商业模式”,给中国文化产业吹来一股清风;
胖东来,凭借其真心实意,把员工和客户当人看的,朴素的商业精神觉醒,给中国商业重新注入了传统商业文明基因;
从洛阳、开封等文化古都的文旅破圈,到焦作修武县“县域美学经济”、信阳光山县“儿童友好城市”的县域乡村振兴品牌塑造,河南城乡文旅市场化改革探索不断;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近年来,河南又准确抓住短剧产业“风口”,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和交通优势,无中生有,将郑州打造为“中国短剧第一城”,被业内称为“竖店”;
及至河南网红批量崛起,也成为国产网红的一股清流。我们展开来讲这点,管中以窥豹。
网红界的河南力量
短视频流量时代,若依区域划分网红阵营,东北网红当仁不让。东北网红,普遍风趣幽默、接地气,常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口语化表达及日常生活化场景吸引观众,带给网民们很多快乐。
东北网红区域风格明显,这是优势,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劣势。夸张、咋咋呼呼,模式化、庸俗化以及缺少文化,加之严重供应过剩,看多了容易让观众产生负面情绪。大起大落,也是很多东北网红的命运。
南方网红,则以贵州、广西为代表。他们凭借奇特的口音、迥异的风土人情,或质朴的“表演”风格,成功吸睛。这种朴实风格与独特的地域特色结合的表达方式,风格也很明显,但很难跳脱地域束缚,走向全国,深入人心。
南北之间,还看河南。反观河南网红,“成团”时间晚,特色也不那么突出,但往往有一种厚积薄发、欲说还休的文化属性。
比如这两年崛起的“李福贵”,本身是一名走街串巷的乡村货郎。她的镜头质朴、真实,没有滤镜,甚至也没有商业运营团队,真实记录着乡村生活场景、乡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一声声“打豆腐嘞来了”,一句句“妮”“恁”“中”,一个个底层互相帮扶、温暖的故事,令人感受到乡土的真情实意。网友们也乐于“跟着她的镜头走亲戚”。
比如乡村网红“大圆哥”,短剧化的叙事,日常化的搞笑中,往往还带着社会思考和情绪,有后劲,容易引发共鸣,被称为“哲学网红”。
再比如“张宇斐”,将镜头对准河南中小城市年轻一代非主流、精神小伙/小妹们,“沉浸式”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些孩子,往往家庭和自身条件一般,处于失学、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身处社会边缘。但他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总要有人去关注……
共性上,这些视频,普遍有点长,但有内容,有情节,甚至或多或少还有那么一些思考;视频内容,生活化、真实、质朴、不炫技、不浮夸,不简单迎合,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商业化;而视频里的人们,往往操着一口河南话,有特点,但全国人民都能听懂,仿佛老家故人,不一样,其实又一样。
这些风格特点,并不像东北、贵州、广西网红那样鲜明、夸张,及其直接的感官刺激,但普遍有着丰富的内容、情感、主张和共鸣。温和的叙述之间,娱乐之外,还可以让人收获更真实、立体的认知,具有相当的文化属性。
就如同视频中河南人最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中”,最简单,最平常,最温和,寓意也最丰富。真正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正当如此。
文以载道
何道峰先生在其著作《人的应当》中,将人类文明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人的能够”。从物理条件上讲,人之初,本“无能”——既打不过那些强悍的动物,也搞定不了那些无孔不入的微生物;繁衍能力不强,也缺乏皮毛利齿利爪等防御武器。
要说优点,主要是脑容量大一点,会思考、会学习,由此开启了“人的能够”。随之,人从利用工具,到组成集体、分工协作,到开发出科技和经济系统行为,人的能力越来越大。
随着人的能力扩展,不可避免地出现边界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此时就需要有规则和软约束,分别对应着第三类“人的必须”,和第二类“人的应当”。
其中,前者比如国家暴力机器和法律法规,划出个体能力扩展的底线、必须遵守的规则;后者比如文化,通过讲“人应当如何如何”,建立文化软约束或软激励体系。
人类在不断拓展“能够”的星辰大海,提高“必须”的文明底线和秩序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空间。这个空间,不好事事谈利益、算计,更不能事事靠条条框框写得明明白白,这就需要多讲文化教化和相互影响的,“人的应当”。
如此,我之理解,“人的能够”可以经济和科技为代表,“人的必须”则以政治和法律法规为代表,而“人的应当”,可以文化为代表。文化是要去讲道理、说“应当”的,当然,这个“应当”和“讲道理”,不是说教,否则西方的“说教”能力,在过去几百年间足以一统全球。
为何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文化如同物质经济一样,也是一大客观存在(恕另外撰文阐述),它不是靠说教传播,而是靠切身、立体的感知传播。
相反,如何让人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应当”,才是中华文化真正的优势和实力所在!这个“应当”,应当独立于“能够”(物质工具,理性经济)和“必须”(硬性实力及依托实力制定的规则)之外——当然也是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之上,接地气、生活化、温和、真情实感地实现对内教化,与对外影响。
就如同河南人的“中”。而中华文明,若再压缩到一个字做代表,也莫过于这“中”:凡事不走极端,中庸平和;诚意正心,保持本色与初心;不偏不倚,力求客观公正;推己及人,大道至简,天下大同……
再纵观近现代中国史,受制于物质、实力之匮乏,大致是一部追求“能够”的历史。目标明确,思想追求统一,则同步伴随着对“必须”的强调。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压抑了丰富的关于“应当”的文化优势,甚至自黑、自我贬损。
直至今日,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硬实力坐二望一,理性经济导向和实力基础叙事也不在话下,更早就无需自黑、自我贬损。偏偏自身最强大的,关于“人的应当”的巨大优势,长期、惯性地被压抑。因此,文化之对内教化和对外影响之价值,一直没有发挥好。
如此观之,中华文明的近现代史,与文化复兴、民族崛起的新征程,与河南的苦难史——地域——文化复兴的脉络,大抵一致。
那么,如何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
如同她厚重的历史人文、开放的思想、与时俱进的表述与传播,也如同她古往今来习惯背负的使命,河南,正在代表着我们的民族,探索着答案。
祝福你,河南。祝福你,中国。
来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