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笑,上周布鲁姆那头的老渔民真拍到了——5米2的湾鳄,一口咬住虎鲨尾巴,像甩抹布似的抡了7分钟,海水都染成草莓奶昔。
“鳄鱼吃鲨鱼?
别笑,上周布鲁姆那头的老渔民真拍到了——5米2的湾鳄,一口咬住虎鲨尾巴,像甩抹布似的抡了7分钟,海水都染成草莓奶昔。
”刷到这条视频的人,第一反应全是“P的吧?
”可西澳渔业部把原片挂官网了,4K,无滤镜,连鲨鱼掉的几颗牙都数得清。
这事离谱,却一点不新鲜。
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去年拿卫星背包跟了32天,一条雄性湾鳄从金伯利晃到帝汶海,589公里,顺流蹭吃,路上干掉3条黑鳍鲨幼崽,把“鳄鱼只能蹲河口”的老脸打得啪啪响。
数据一出,当地钓友直接炸锅:原来海里不止有鲨鱼,还有“鲨鱼味外卖”,配送员是带鳞甲的。
为啥突然下海?
一句话,地皮不够分。
昆士兰环保署刚普查完,北部湾鳄十年涨四成,年轻小伙挤不进老牌地盘,只能往咸水里冲。
别看新闻里动辄“海洋巨鳄”,其实全澳2.3%的个体在浪里漂,剩下97%还是老实待红树林,比例跟社恐差不多。
能漂多久?
关键在“舌头外挂”。2024年《实验生物学杂志》扒开湾鳄口腔,发现舌底藏着一层离子调节细胞,48小时内把血液盐度调到“淡水模式”,比咱换手机壳还快。
所以人家能在海里浪7到10天,再回河口“喝口淡的”,循环续命。
旧课本说“鳄鱼肾不行”?
过时了,现在人家靠“肾+舌”组合拳,活脱脱一个移动淡化机。
有人担心:以后下海冲浪是不是得防双份?
官方回答挺鸡贼:北部旅游局今年把警示牌一路插到离岸15公里,37个景点同时标鲨鱼+鳄鱼,红底黄字,拍合照自带鬼片滤镜。
导游私下补刀:别慌,鳄鱼吃鲨鱼不假,可90%的菜单仍是≤2.5米的“鲨宝宝”,成年人连牙签都算不上。
真正该紧张的是冲浪板——那颜色远看像海龟,一口下去,板没事,心脏先停。
最逗的是学界互掐。
史密森尼的Ferrara博士出来降温:“鳄鱼下海就像北极熊啃白鲸,嘴馋而已,改变不了陆地霸主人设。
”可IUCN反手把“短期海洋活动”写进最新评估,意思很明白:气候再热一点,咸水澡越洗越勤,鬼知道哪天升级成“常驻”。
到时候鲨鱼也得头疼:天上飞无人机,水里游城管,日子还过不过?
对普通人,记住三句话就行——
涨潮时别划橡皮艇进河岔,那是鳄鱼高速服务区;
看见水面漂根“烂木头”,离远点,木头不会眨眼;
真遇到鳄鲨混战,别掏手机开直播,先保证自己不在菜单边缘。
自然界的剧本永远比短视频野。
你以为鳄鱼是老干部,其实人家早考了深海驾照;你以为鲨鱼是扛把子,转头被拖上岸当刺身。
下次去澳洲西海岸,记得跟救生员唠两句:今天海里是单杀还是双煞?
答案比美剧更新还快。
来源:端庄优雅熊猫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