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一位六十多岁的糖友来到诊室,他有着8年糖龄,还伴有心脏动脉血管狭窄问题。尽管他平时血糖控制得非常严格,但状态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出现了低血糖。
如果你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等问题
欢迎来到上海同仁医院找邹大进教授咨询!!!
之前,一位六十多岁的糖友来到诊室,他有着8年糖龄,还伴有心脏动脉血管狭窄问题。尽管他平时血糖控制得非常严格,但状态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出现了低血糖。
这位糖友的案例让我深感担忧。对于伴有心血管问题的糖尿病患者,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后果不堪设想。
这也促使我今天想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个被许多糖友忽视的重要话题——血糖控制绝非越低越好,个体化目标才是关键。
一、为什么血糖不是越低越好?
许多糖友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血糖值越低说明控制得越好,这其实是个危险的认知。
血糖控制有一个“J形曲线”现象——血糖过高固然会导致慢性并发症,但过低则可能带来急性危险,尤其是对老年人和已有并发症的患者。
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被定义为低血糖。此时人体通常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昏迷。但需要特别警惕的是“无感知性低血糖”,即血糖已低于标准却无任何典型症状,这种情况在老年和长病程糖友中更为常见,风险极高。
对已有血管狭窄的患者,低血糖会引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可能瞬间诱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二、如何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我通常将控糖目标分为两类:
1. 严格控糖目标
适用于:糖龄较短、年纪较轻(通常
这类患者可以追求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目标是:
空腹血糖:4.4 - 6.1 mmol/L (更为临床可行的严格目标)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什么设定这个标准?因为研究显示,早期严格控糖可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甚至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通过严格控糖和生活方式干预,有望减少药物依赖。但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防范低血糖。
2. 宽松控糖目标
适用于:糖龄较长、年纪较大(通常>65岁)、有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高血脂)、已有心脑血管并发症、或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
这类患者的目标应适当放宽,核心原则是“避免低血糖优先于控制高血糖”:
空腹血糖:7.0 - 8.5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 - 12.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 8.5%放宽目标不是放弃管理,而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设定这样的宽松目标,意味着我们允许存在较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因为对于这类脆弱人群,一次严重低血糖带来的急性风险,远高于长期轻度高血糖的慢性危害。
对于预期寿命有限、有严重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有反复低血糖史的患者,控糖目标应进一步个性化,有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9.0%以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唯一的原则就是避免低血糖和急性代谢紊乱。
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尤其需要关注,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感知和表达低血糖症状,需要家属协助严密监测。
四、实现个体化控糖的实用建议
定期全面评估:不仅监测血糖,还要评估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功能。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且半衰期长的降糖药,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优先考虑低低血糖风险的药物(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建立血糖监测日记:记录血糖值、用药、饮食和不适症状,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学会识别低血糖症状:与家人沟通,让他们也了解如何帮助您应对低血糖。定期复诊:每3-6个月与医生共同评估控糖目标是否仍然合适,根据身体状况变化动态调整。控糖的真谛不是追求数字上的完美,而是找到最适合您当前状况的平衡点。血糖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冲刺;是与身体对话,而不是与数字搏斗。
希望每位糖友都能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区,既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又能远离低血糖风险,享受健康、高质量的生活!
来源:糖尿病逆转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