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赢了星巴克!外资入华40年为何纷纷退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16:57 1

摘要:搁几十年前,这些外资品牌可是中国消费领域的“香饽饽”,谁能想到现在会这样?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这些外资品牌入华40年的事儿,看看它们是咋从“横着走”变成现在要“找下家”的。

最近星巴克要把中国业务卖给中资、迪卡侬抛百亿股权、哈根达斯也在筹卖出计划,这事儿一出来,大家都在说外资品牌在中国待不下去了。

搁几十年前,这些外资品牌可是中国消费领域的“香饽饽”,谁能想到现在会这样?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这些外资品牌入华40年的事儿,看看它们是咋从“横着走”变成现在要“找下家”的。

早年外资刚进中国的时候,态度还挺“客气”,1978年那阵儿,中国人均一年能花的钱就343块,没多少闲钱消费。

外资也明白,这时候急着赚钱不现实,不如先铺路子,就说雀巢吧,进了东北就给当地提供奶牛养殖技术,还收奶源,后来去云南,又带咖啡种苗,签购销合同,甚至给免息贷款。

现在云南咖啡占全国快九成,说起来雀巢早年确实帮了点忙,还有宝洁,1988年在广州开了合资公司,推出海飞丝,直接把中国人“用肥皂、洗衣粉洗头”的习惯给改了。

可口可乐更实在,为了入华,总裁亲自来谈,答应只卖给外宾、不耗外汇,还免费送中方一条装瓶线。

但等90年代中期,城市里能花钱的人多了,对外开放也从“只做出口”改成“出口内需一起抓”,这些外资就变脸了,它们盯上了本土品牌的渠道和市场,尤其是饮料行业。

那时候农夫山泉、娃哈哈还没起来,全国碳酸饮料市场被八家国企占着,像重庆天府可乐、北京北冰洋这些,加起来能占一半份额。

可这些国企管理乱、营销老套,根本扛不住外资,1994年天府可乐跟百事合资,百事拿了60%股份,转年就砍天府的生产,别人管理层换了,最后把品牌雪藏,用天府的渠道卖自己的货。

同年被可口可乐收购的武汉二厂汽水也一样,没过几年就停产了,可口可乐借着二厂的渠道,很快铺满了湖北市场。

另外六家合资的汽水品牌,不是停了就是没人管,这事儿后来被叫做“两乐水淹七军”,想想也挺无奈的。

早年外资“装客气”:给技术给种苗,转头就吞了本土品牌,不光饮料行业,日化行业也这样,1994年宝洁花1.4亿控股了熊猫洗衣粉,还买断50年使用权。

本来熊猫在本土挺有名,结果宝洁接手后不推广、不更新配方,还直接提价一半,硬生生把熊猫搞没了,然后让自己的汰渍、碧浪填市场,同年联合利华花1800万美元控了上海牙膏厂,想雪藏中华牙膏推自己的诺洁,可诺洁卖不动,没办法又把中华捡回来,但这时候中华已经跟不上一线品牌了。

那时候本土品牌想靠合资拿外资的技术和管理,结果反而被“抄了家”,现在想起来还挺可惜的。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品牌更是玩起了“组合拳”,一边抓渠道,一边搞品牌,把消费领域拿捏得死死的。

1992年国家就允许外资合资做零售,1995年又放开食品和连锁,那年圣诞节家乐福在北京开了店,上万种商品开架自选,几十个收银台,北京人哪儿见过这阵仗,天天把货架抢空,日营业额能到几百万。

同年麦德龙也进来了,沃尔玛后来也跟着来,这些外资超市不按传统路子赚钱,它们靠“流量变现”,品牌想上货架,得交通道费,还有堆头费、节日赞助费这些,跟现在互联网平台收广告费似的。

2004年零售彻底放开后,外资超市更疯了,家乐福2004到2010年开了141家店,是之前九年的三倍多,沃尔玛开了219家,是之前八年的八倍。

它们还跟外资快消品牌抱团,货架最好的位置都给自家货,本土品牌想上架难上加难,外资“组合拳”:超市占货架,品牌卖高价,本土品牌难抬头
渠道抓牢了,外资又在品牌上做文章,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洋品牌高端”,宜家、Zara、星巴克这些,随便卖贵点也有人买。

就说星巴克,2005年在中国门店超100家,一杯咖啡三十多块,比本土饮品贵不少,照样有人排队,更厉害的是它们的品牌矩阵,比如欧莱雅,高端有赫莲娜,一瓶上千,中端有兰蔻,几百块,大众有巴黎欧莱雅,几十到两百块。

每个档次都砸钱打广告,2008年在中国广告投了超15亿,把不同消费群体都覆盖了。

反观本土品牌,起步晚没那么多钱,也没这么全的矩阵,经常被外资的对标产品压得喘不过气,想做高端根本没机会。

但好景不长,电商一出来,整个消费领域都变了,以前外资靠线下超市卡脖子,现在电商平台有“无限货架”,能放几百万种商品,还能靠算法精准推给用户,小品牌不用交高额通道费,花点小钱就能拿到精准流量,比在超市卖得还划算。

2014年阿里入股银泰,借银泰的资源帮天猫从C2C改成B2C,拉了不少外资品牌入驻,但也把外资超市逼得走投无路,2019年家乐福把中国业务卖给苏宁,2020到2023年沃尔玛关了五十多家店。

本土品牌这时候也起来了,最典型的就是瑞幸,2017年瑞幸刚成立,就拿着投资人的钱砸广告,2018到2020年在分众传媒投了4.66亿,还请汤唯、张震代言。

微信上搞“新用户首杯免费”“买五赠五”,一杯十五块左右,比星巴克便宜一半多。

本来想靠补贴抢市场,没想到真把星巴克压得够呛,现在瑞幸门店超1.3万家,比星巴克中国多快一倍,除了瑞幸,元气森林冲了可口可乐,完美日记顶了欧莱雅,本土品牌终于翻了身。

外资这时候也慌了,开始找本土团队合作,2016年百胜中国独立出来,搞了“疯狂星期四”,现在成了全网玩梗的热点,2017年麦当劳把中国业务交给中信,还出了“麦门”的说法。

很显然,只有本土团队才懂中国市场的“卷法”,知道怎么搞营销、怎么抓消费者心思,外资总部那些慢半拍的决策,根本跟不上节奏。

现在星巴克、迪卡侬这些要卖身中资,其实也不奇怪,不是外资不行了,是它们终于明白,中国消费领域得中国人自己运营才靠谱。

咱们懂怎么“卷”效率,懂消费者想要性价比,懂怎么用互联网玩营销,这些都是外资总部学不会的。

回看外资入华40年,从早年“抢地盘”到后来“被逆袭”,其实都是一个理:谁能适应市场,谁就能活下去。

未来这些外资品牌交给中资团队,说不定还能再火一把,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都是“高效打败低效,新玩法取代旧玩法”,这点到啥时候都不会变。

来源:奇史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