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业八年,接触过很多讨好者,他们在生活中常常陷入痛苦却不知如何改变。就拿办公室的场景来说吧,大家围在一起享用下午茶,同事说:“这个点心味道一般。”即便自己觉得好吃,讨好者可能也会马上附和:“是呀,我也觉得不怎么样。”其实心里并非这么想,只是害怕和别人意见不同
我从业八年,接触过很多讨好者,他们在生活中常常陷入痛苦却不知如何改变。就拿办公室的场景来说吧,大家围在一起享用下午茶,同事说:“这个点心味道一般。”即便自己觉得好吃,讨好者可能也会马上附和:“是呀,我也觉得不怎么样。”其实心里并非这么想,只是害怕和别人意见不同,怕不被喜欢。这种违心的附和,只是讨好者日常困境的一个小小缩影,他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苦恼。
心理咨询在帮助讨好者解决问题上有三重作用。很多讨好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讨好,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识别模式。我会让来访者记录日常行为,比如在面对领导时,是否会过度附和;朋友提出请求,是不是不敢拒绝。通过记录,他们能清楚看到自己在哪些场景下会不自觉地讨好。曾经有个来访者,记录后发现只要和权威人士交流,就会习惯性地讨好。
识别出模式后,就要开始重塑认知了。讨好者往往自我价值感低,觉得只有讨好别人才能被接纳。我会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比如有个来访者觉得自己没什么优点,我就和他一起回忆生活中的小事,像他曾经帮助邻居修好了电器,这就是他的能力体现。慢慢地,他开始重新看待自己。
重塑认知之后,还需要进行行为训练。我会借助角色扮演来训练他们直接表达需求的沟通技巧。比如用“我希望先完成自己的工作”替代违心帮忙。有个来访者在角色扮演中,一开始说得结结巴巴,但经过多次训练,后来在真实场景中也能勇敢表达自己了。
除了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这些方法,在日常中我也总结了五大训练方法帮助讨好者改变。首先是拒绝模拟,找朋友或者家人配合,模拟各种需要拒绝的场景,练习说“不”。有个来访者开始模拟时,还是会习惯性答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再面对别人不合理请求时,就能果断拒绝了。
接着是需求日记,让来访者每天记录自己的需求,不管多小的需求都可以。比如“我今天想吃巧克力蛋糕”。通过记录,他们能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
然后是边界设定,让讨好者明确自己的边界,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比如有个来访者以前对同事的所有请求都来者不拒,后来他设定了自己的边界,只在工作之余且不影响自己工作的情况下帮忙。
再就是自我关怀清单,每周记录三件取悦自己的小事,比如看一场电影、泡个热水澡。这能逐步强化他们的内在价值感,让他们知道自己值得被爱。
最后是需求表达三步法,第一步是觉察自己的需求,第二步是组织语言表达需求,第三步是坚定地说出来。通过不断练习,来访者能更熟练地表达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和训练,讨好者会有明显的改变。以前那个在办公室违心附和的人,可能会勇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个不敢拒绝朋友的人,也能坦然说“不”了。不过,咨询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建立咨询关系很重要,我要让来访者感受到安全和信任,他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而且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来访者有耐心和毅力,坚持训练。有时候来访者可能会遇到挫折,又回到以前的讨好模式,这时候就需要我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重新调整方法。总之,心理咨询能引导讨好者走出困境,找到真实的自己。
来源:元宇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