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5号,虎嗅智库搞了场线上活动,邀请了今立智能、特赞科技、数美科技还有常垒资本的人,专门聊AIGC怎么解决短视频的问题。
2025年9月25号,虎嗅智库搞了场线上活动,邀请了今立智能、特赞科技、数美科技还有常垒资本的人,专门聊AIGC怎么解决短视频的问题。
说实话,现在做电商的朋友,对“短视频活不过3天”这事估计都有体会,刚花功夫做的内容,没两天就没人看了,还得不停出新的,又费钱又费人,这也是为啥大家都想找AI帮忙。
今立智能的CTO丁善文一上来就说,做电商想成,核心就是“好产品+好素材”才能换流量、换订单。
产品好不好决定你能不能进场,素材够不够好、够不够多,才决定你能走多远。
他说现在短视频素材寿命就2到3天,品牌不不停做二次创作根本撑不住。
本来想,人工多招点人不就能多做几条?但后来发现,人工一天顶多做20条,AI一上,一键就能出1000条,这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丁善文还把流量分成了三条路:工具流、自然流、付费流。
工具流流量大,但用户不信;自然流做IP值钱,可太考验专业度;付费流快是快,却容易翻车。
但不管走哪条路,最后都卡在“内容不够多”上,所以今立就定了个目标:让做内容不用再依赖人。
他们不光能批量剪视频,还能推到多个平台、管多个账号,甚至有个模特库,一张产品图就能出好几个效果图,对电商推产品来说,确实省了不少事。
聊完“怎么多做内容”,特赞科技的于文森就给了个更系统的解法,不是光堆数量,还得让内容变成品牌的“资产”,不能只是个花钱的项。
特赞搞了个“五步闭环法”,从素材到数据全用AI管。
第一步先建原料库,把品牌自己的素材、行业热点、甚至竞品的爆款都归好类、打上标签,后面用的时候不用瞎找;第二步定结构,AI根据品牌风格写脚本,不用人天天想创意;第三步自动生产,批量出视频还不重样;第四步分发授权,多平台一起发,权限也能管;最后一步看数据看板,哪条好哪条不好一目了然。
他们还举了几个例子:有个3C品牌,按月做4000条视频,播放量都还不错;还有个快消品牌,7条产品线一起做,20多个AI协同,一个月也能出几千条;家居品牌更猛,一周就能做五六千条,还能导流量到线下店。
老实讲,以前一个团队一个月能做几百条就不错了,现在AI把流程串起来,这个效率是真能顶。
于文森还说,创意还是得人来定方向,比如0到1的想法靠人,后面1到100的批量生产就交给AI,这样既保质量又保数量,有个头部快消品牌这么做,视频效率提了不少,卖货也更顺了。
但光做的多也不行,万一内容不合规被下架,那之前的功夫全白费。
数美科技的叶扬就专门聊了这事,AI做内容快了,“刹车”得跟上。
叶扬说,AI做内容不是越多越好,坑其实不少。
比如有的医疗广告瞎吹疗效,有的视频里国旗画错了,还有虚拟人版权纠纷,这些事一旦出了,对品牌影响可不小。
数美搞了个“天净+天网”,一边用AI审内容,一边有人工盯着,敏感的内容、违反广告法的信息,AI都会标出来,整体能做到99%的准确率,高风险的内容根本放不出去。
他们还做了个“实时行为决策引擎”,给用户打风险标签,比如哪些用户可能不感兴趣,就不瞎推了,能少浪费点营销钱,还能提高复购。
搞不清的是,有些品牌以为AI生成的内容就没问题,其实合规这事一点不能松,尤其是现在监管越来越严,有这个“双保险”在,至少能少踩点雷。
最后常垒资本的Vivi Gao总结了一下,说这几家公司刚好凑出了AIGC的“价值金字塔”:今立是基础,把内容生产从“小作坊”改成“流水线”;特赞是把内容升成战略资产,帮品牌赚钱;数美是在顶端把风控做好,让这事能长久。
她还说,以后资本会更倾向投三类公司:能把AI和行业数据打通的,有自己数据能反哺AI的,还有做合规安全的,毕竟监管只会严不会松,这些“守门人”很重要。
虎嗅智库还说,他们搞了个大鲸案例库,这次分享的案例都在里面,还在评2025年的GenAI落地榜单,只看那些真能帮品牌提高ROI的企业。
毫无疑问,现在短视频就活48小时,品牌不用AI是真不行,但也不是瞎用,得把产能、质量、合规捏到一块,才能真的“自救”。
要是谁家有真能落地的AI方案,去试试那个榜单也挺好,既能展示成果,说不定还能找着合作机会。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