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人自危,昔日的同事瞬间变成了竞争对手,空气中充满了焦躁与不安。
本文纯属虚构
隆冬将至,公司里却弥漫着比窗外寒风更刺骨的氛围——裁员。
人人自危,昔日的同事瞬间变成了竞争对手,空气中充满了焦躁与不安。
唯独一人,置身事外。
他叫李明,永远准时出现,准时下班,从不加班,从不争抢,仿佛这世间的喧嚣与他无关。
他就像办公室里一株佛系的绿萝,安静生长,却无人知晓,在这场残酷的生存战中,他会是唯一一个被领导排除在裁员名单之外的人。
而我,林溪,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普通职员,即将亲眼见证这一切。
01
我的名字叫林溪,是这家名为“锐进科技”的营销部门一名普通专员。
说普通,是因为我的业绩不好不坏,资历不深不浅,刚好处于那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尤其是在裁员风声四起的时候,这种“普通”简直是悬在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近的公司,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压锅,盖子被摇摇欲坠地扣着,随时可能炸裂。
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工位上敲击键盘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集,连茶水间八卦的音量都自觉地降了八度,生怕被哪个角落里伸出的“耳朵”听去,成了被举报的把柄。
我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挤上地铁,八点一刻冲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午饭时间,匆匆扒拉几口外卖,眼睛还盯着电脑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以表现的机会。
晚上,常常加班到八九点,甚至更晚,只为把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完美,把报告做得更详尽,希望能在领导的眼中多留一份印象。
这种疲惫,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每次夜深人静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万家灯火,我都会问自己,这样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房租、生活费、父母的医药费……一笔笔无形的账单压得我喘不过气。
我必须保住这份工作。
然而,在这片焦虑的汪洋中,却有一座孤岛,遗世独立。
那个人就是李明,我们部门的程序员,或者说,技术支持。
李明这人,长得并不算出众,个子不高不矮,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头发总是服帖地梳向一边。
他不是那种能让人一眼记住的类型,但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让我,以及所有同事,都感到困惑。
他每天早上九点整,准时踏进办公室。
不像我们这些冲刺而来的,他总是气定神闲,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杯,里面八成泡着枸杞或花茶。
他会慢悠悠地走到自己的工位,打开电脑,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最让人“嫉妒”的是,他从来不加班。
六点一到,无论手头的工作进展到哪一步,他都会准时关机,起身,背上他那个看起来用了很久的背包,然后跟大家礼貌地道一声“明天见”,便潇洒地离去。
我们这些苦哈哈加班的人,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有人说他没上进心,有人说他等着被裁,还有人说他家里有矿,来公司就是体验生活。
但无论如何,他那种“佛系”的态度,在这座充满硝烟的职场上,显得格外格格不入。
我曾经偷偷观察过他,想看看他到底在忙些什么。
他的电脑屏幕上总是密密麻麻的代码,看起来非常专业。
但他敲击键盘的速度并不快,有时还会停下来,捧着保温杯,对着屏幕发呆。
可奇怪的是,他负责的那些任务,从没有延误过,甚至完成质量还常常超出预期。
最近,部门里负责绩效考核的张姐,更是把“李明现象”挂在嘴边,说他是反面教材。
张姐是领导面前的红人,她的话几乎代表了领导的态度。
所以,大家私下里都觉得,李明肯定是这次裁员名单上的“头号种子选手”。
我心里也暗自认同。
毕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争不抢,不表现自己的价值,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公司要的是“狼性”,是能为公司创造最大价值的员工,而不是一个“佛系”的旁观者。
我为李明感到一丝可惜,但也仅仅是一丝。
毕竟,我自己的饭碗都快保不住了,哪里还有心思去同情别人?我只能更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幸存下来。
02
李明的“佛系”不仅仅体现在他准时上下班上,更体现在他对公司内外一切纷争的漠不关心。
办公室里,八卦是永远的主题。
谁又被领导批评了,谁又偷偷谈恋爱了,谁又在背地里捅了谁一刀,这些消息总能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
每当这时,大家都会凑在一起,窃窃私语,眼神里充满了兴奋和评判。
但李明,永远是那个置身事外的人。
他坐在自己的工位上,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敲着自己的代码。
即使有同事把八卦的火苗引到他身边,他也会礼貌地笑笑,然后说一句:“哦,是吗?我不太清楚。”语气平静得像一潭死水,让人瞬间失去了继续分享的兴趣。
我记得有一次,市场部和技术部因为一个项目需求反复扯皮,双方的负责人甚至在会议室里拍了桌子。
争吵声传遍了整个楼层,同事们都跑出来看热闹,甚至有人开始下注,赌谁会先被领导请去喝茶。
那场面,剑拔弩张,空气中都弥漫着火药味。
我当时也忍不住伸长了脖子,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可当我无意中瞥向李明的时候,却发现他依然稳稳地坐在那里,戴着耳机,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
他甚至连头都没有抬一下,仿佛那剧烈的争吵声对他来说,只是遥远的背景音。
那一刻,我心里突然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他不是聋子,也不是傻子,他只是选择了不参与。
这种超脱,是真正的淡泊名利,还是对周遭一切的冷漠?我无法判断。
我的直属上司,王姐,一个雷厉风行、精明强干的女人,对李明也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李明的工作质量确实高,从不出错,而且效率惊人。
恨的是,他从来不主动争取,不表现自己,每次布置任务,他都只是默默接受,然后默默完成。
王姐几次想提拔他,让他带个小团队,都被他婉拒了,理由是:“我更喜欢专注于技术本身。”
这让王姐感到非常头疼。
在职场上,谁不想往上爬?谁不想掌握更多资源和权力?可李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久而久之,王姐也放弃了,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那些积极表现、有“狼性”的年轻人。
也正因为如此,当裁员的阴影笼罩公司时,李明自然而然地成了众人眼中最可能被“优化”的对象。
毕竟,一个不争不抢、不求上进的员工,在领导看来,价值是最低的。
办公室里,裁员的传闻越来越具体。
有人说,这次裁员比例高达20%,有人说,将是“末位淘汰”,还有人说,公司会砍掉不盈利的项目组。
人心惶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
我开始更频繁地加班,努力地啃下那些我并不擅长的业务。
我甚至主动去帮同事处理一些他们无暇顾及的琐事,只希望能留下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印象。
我深知,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一点闪光点都可能成为我留下来的筹码。
然而,李明依然故我。
他每天准时到岗,准时下班。
午休时,他会去楼下买杯咖啡,然后回到工位,边喝边看一份英文的技术期刊。
我甚至看到他偶尔会对着期刊上的某个公式,露出沉思的表情,仿佛在解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而不是在为自己的饭碗担忧。
我忍不住在心里腹诽:这家伙,难道真的不担心吗?他难道不知道,在这个残酷的职场,不争,就意味着被淘汰吗?
这种差异,让我对他产生了更深的困惑。
他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底牌?或者,他只是一个被社会淘汰的“巨婴”,完全无法适应竞争?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如此“佛系”的。
他总该有些锋芒,有些野心才对。
但很快,公司里发生的一件事,开始让我对李明有了那么一丝,不一样的看法。
03
裁员的传闻,就像一场缓慢发酵的瘟疫,逐渐侵蚀着锐进科技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部门首当其冲,因为年初几个新项目表现不佳,领导已经放话,如果不能在月底前看到显著改善,项目组可能会被整体优化。
不幸的是,我正是其中一个不盈利项目组的成员。
我们组负责开发一款面向小众市场的社交App,虽然创意不错,但用户增长缓慢,变现更是遥遥无期。
组里的气氛低迷到了极点,大家每天开会,与其说是讨论解决方案,不如说是互相推诿责任,为自己寻找开脱的借口。
我的焦虑达到了顶峰。
我甚至开始失眠,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是领导严厉的目光,和那些冷冰冰的绩效数字。
我尝试向其他部门的同事求助,希望能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但大多数人自顾不暇,有的甚至对我避之不及。
“林溪,你这个报告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啊,市场趋势也没抓准。”王姐在例会上不留情面地批评道,“如果连基础的分析都做不好,我们还怎么跟投资方交代?”
我低着头,脸颊发烫,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知道王姐说的是事实,我确实已经尽力了,但面对复杂的市场数据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心理,我感觉自己像个无头苍蝇。
会后,我一个人坐在工位上,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复杂的曲线图和表格,感觉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
就在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身后响起。
“林溪,你这个数据,是不是有些地方理解错了?”
我猛地回头,发现是李明。
他不知何时站在我身后,手里依然是那个保温杯,脸上带着一贯的平静表情。
我心里有些不悦。
他一个程序员,懂什么市场分析?但他语气温和,我也不好发作。
“哦,李明啊,”我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可能是吧,我对这方面确实不太擅长。”
他没有理会我的敷衍,而是指着我屏幕上的一个图表:“你看这里,用户活跃度突然下降,你把它归因于竞品冲击,但有没有考虑过,是不是我们App的某个新功能,反而导致了用户流失?”
我愣住了。
我确实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
我的思维定势,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
“新功能?”我疑惑地看向他。
“对,上周我们技术部更新了一个版本,里面有一个新增的‘附近的人’功能。”李明平静地说,“这个功能本身没有问题,但我们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用户隐私敏感度,导致一部分用户觉得被骚扰,从而卸载了App。”
他拿出手机,熟练地打开了我们App的后台数据,指着几个我从未关注过的小指标:“你看,这个是用户对‘附近的人’功能的反馈数据,负面评价很多。
还有这个,是卸载用户在卸载前最后一次操作的记录,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功能上。”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他手机上清晰明了的数据图表,以及他条理清晰的分析,心头猛地一震。
他说的,竟然句句在理!而且,他所掌握的数据,比我这个营销专员还要全面和深入!
“所以,与其去分析竞品,不如先从我们自身找问题。”李明说完,把手机还给我,然后像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样,转身回了自己的工位。
我呆坐在那里,脑海里不断回响着他的话。
我拿起手机,对照着他刚才说的那些数据,重新审视我的报告。
果然,按照他的思路,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羞愧。
我一直以为他是个“佛系”的旁观者,是个等着被淘汰的无用之人。
可他却用他的专业和洞察力,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我修改了报告,将李明提出的观点融入其中,并附上了更详细的数据支持。
第二天,当我在例会上汇报时,王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赞许。
“林溪,这次的报告分析很到位,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王姐说,“特别是对‘附近的人’功能的分析,非常有价值。
技术部那边,确实需要尽快优化或下线这个功能。”
我心里一阵激动。
这次的表扬,不仅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李明无声的认可。
是他,帮助我度过了这次危机。
散会后,我走到李明工位前,真心实意地向他道谢:“李明,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提醒我,我可能还在死胡同里转圈呢。”
他抬起头,冲我淡淡一笑:“不客气。
数据会说话,只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听。”
他的话,让我更加好奇。
他明明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却从不表现?为什么依然保持着那种“佛系”的状态,仿佛生怕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身上,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04
李明对我的帮助,像一束微光,打破了我对他长期以来的偏见。
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佛系”的同事,也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
比如,他虽然从不主动加班,但他的工作效率极高。
他总能在别人还在苦苦思索的时候,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并给出解决方案。
他不是在磨洋工,他只是比我们所有人都更懂得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
又比如,他的专业知识储备极其深厚。
有一次,技术部新来了一个海归博士,在一次技术分享会上,这位博士滔滔不绝地讲着当下最前沿的区块链技术。
在提问环节,李明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直指那位博士理论中的一个潜在漏洞。
博士当场愣住,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整个技术部都对李明刮目相看。
但我最困惑的是,他为什么依然如此低调?明明有足以傲视群雄的才华,却偏偏选择在角落里默默无闻。
这与公司目前强调的“个人品牌”和“高绩效文化”格格不入。
随着裁员的脚步越来越近,办公室里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各种小团体开始形成,互相打探消息,甚至不惜诋毁竞争对手。
我所在的营销部,更是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宫心计”。
我们部门的另外一个同事,张莉,平时就是个爱争抢的人。
为了在裁员中保住自己的位置,她最近更是变本加厉。
她经常在领导面前汇报别人的“不足”,甚至会暗中修改其他同事的报告数据,企图让领导误以为是别人的失误。
这天,公司要举行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提案会。
这个客户是我们公司今年最大的潜在合作方,如果能拿下,将极大地提升公司的业绩,也能让参与项目的员工获得巨大的加分。
王姐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我和张莉,让我们共同负责提案的准备。
我深知这次机会的重要性,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提案的准备中。
我熬了好几个通宵,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终于把提案的PPT和宣讲稿整理出来。
提案会当天,我穿着正装,提前半小时来到了会议室。
张莉也到了,她看起来有些紧张,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势在必得的狠劲。
就在我们即将开始提案的时候,会议室的投影仪突然出了问题。
画面一片模糊,根本无法看清PPT上的内容。
王姐和客户方代表的脸色都沉了下来。
“怎么回事?!”王姐焦急地问技术部的同事。
技术部的同事们手忙脚乱地检查着设备,但一个个都束手无策。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客户方代表的耐心也快耗尽了。
我心里凉了半截。
如果提案不能顺利进行,这次合作很可能就泡汤了,而我和张莉,无疑将成为替罪羊。
就在这时,李明推门走了进来。
他手里依然拿着他的保温杯,脸上挂着一贯的平静。
他似乎只是路过,但看到会议室的窘境,他停下了脚步。
“怎么了?”他轻声问。
王姐焦急地解释了投影仪的问题。
李明走到投影仪前,仔细查看了一下。
他没有像其他技术同事那样,去检查各种线路和接口,而是直接弯下腰,用手轻轻拍了拍投影仪的底部。
“是不是这个地方接触不良?”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然后又用手拧了拧投影仪后面一个不起眼的旋钮。
奇迹发生了!模糊的画面瞬间变得清晰起来,PPT的每一页都完美地呈现在了屏幕上。
所有人都惊呆了。
技术部的同事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他们检查了半天都没找到问题,李明竟然只是随意地动了几下,就搞定了!
王姐惊喜地看着李明,眼神中充满了感激。
客户方代表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谢谢你,李明!”王姐由衷地说。
李明只是淡淡一笑,说:“小问题,可能是线路老化。”然后,他转身,准备离开。
“等等!”客户方代表突然叫住了他,“这位先生,您是锐进科技的技术专家吗?解决问题效率很高啊!”
李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只是个普通的技术支持。”
王姐连忙解释:“他叫李明,是我们公司的技术骨干。”
客户方代表饶有兴趣地看了李明一眼,然后对王姐说:“贵公司有这样的技术人才,我很放心。”
那一刻,我看到张莉的脸色变得煞白。
她费尽心思准备的提案,差点因为一个技术故障而功亏一篑,却被平时毫不起眼的李明轻松化解。
这无疑是对她的一种打击。
而我,看着李明那波澜不惊的背影,心里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他明明有能力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却依然选择低调。
他到底在想什么?他所谓的“佛系”,究竟是一种伪装,还是一种更高深的智慧?
我开始觉得,李明这个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他身上隐藏的秘密,或许比裁员本身,还要更引人深思。
05
客户提案会顺利结束,我们成功拿下了合作。
公司上下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王姐更是眉开眼笑,把李明狠狠夸了一通。
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裁员的阴影依然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就在提案会后的第三天,公司内部的OA系统发布了一条通知:本周五下午三点,全体员工大会,由CEO亲自宣布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组织架构调整。
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裁员,终于要来了。
通知一出,办公室里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紧接着,各种窃窃私语和不安的情绪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
有人脸色苍白,有人开始偷偷打电话询问猎头,还有人直接请了假,说是身体不适。
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这几天,我虽然因为提案的成功得到了一些赞许,但我的小众App项目依然没有起色,这让我非常没有安全感。
我甚至开始在网上投递简历,为自己准备后路。
整个办公室,只有李明依然保持着他那份令人费解的平静。
他像往常一样,准时到岗,准时下班,仿佛那份通知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日程安排。
周五下午,距离大会开始还有半小时。
我坐在工位上,心如擂鼓。
我看到张莉化了精致的妆,穿着一套干练的职业套装,脸上带着一丝强撑的自信。
她甚至主动去跟王姐攀谈,试图在最后关头再刷一波存在感。
而李明,他只是默默地整理着自己的桌面,把一些文件归档,把保温杯洗干净,然后放进包里。
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即将下班回家的人,而不是一个面临职业危机的员工。
我再也忍不住了。
我走到李明的工位旁,轻声问他:“李明,你……你不担心吗?”
他抬起头,冲我笑了笑:“担心什么?”
“裁员啊!”我急切地说,“你难道不知道这次裁员很严重吗?据说名单都已经出来了,很多人都会被优化掉!”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平静地看着我:“林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用。
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交给命运。”
他的话,让我感到一阵无力。
我不知道是该佩服他的豁达,还是该嘲笑他的天真。
难道他真的以为,在这个残酷的职场,光靠“做好自己”就够了吗?
就在这时,公司内部的OA系统突然又跳出一条消息。
这不是公开通知,而是一个内部文档,似乎是某位行政人员不小心误发到了全员可见的群里。
文档的标题赫然写着:《锐进科技组织架构调整及人员优化初步方案》。
所有人都疯了!大家顾不上形象,纷纷点开文档,想看看自己的名字是否在上面。
我颤抖着点开了文件,快速地在冗长的名单中寻找着我的名字。
我的心跳快得要冲出胸膛,手心也冒出了冷汗。
“林溪,你快看!我的名字在里面!”旁边传来张莉带着哭腔的声音。
我猛地抬头,看到张莉的脸色煞白,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
她指着文档中的一个名字,上面赫然写着“张莉,营销部,待优化”。
我心里一沉,连忙继续往下找,终于,我在“营销部”的名单里,找到了我的名字。
“林溪,营销部,保留,转岗至新项目组。”
我呆住了。
保留?转岗?我竟然没有被裁掉!而且还被分配到了“新项目组”!这简直是峰回路转的惊喜!
我激动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我大口喘着气,试图平复内心的狂喜。
但很快,我心中的疑惑又浮现出来。
这份名单里,几乎涵盖了公司所有部门的员工,有“保留”的,有“待优化”的,甚至还有“降职”的。
可唯独,没有李明的名字!
我再次仔细地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文档,甚至用搜索功能搜索了“李明”两个字。
结果显示:无匹配项。
这意味着,李明根本就没有被纳入这次裁员的考虑范围!他甚至连“保留”的字样都没有,仿佛他根本就不属于这家公司,又或者,他拥有某种超然的地位,完全不受裁员的影响。
我感到一股强烈的冲击。
这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
一个从不争抢、从不加班的“佛系”员工,在人人自危的裁员潮中,竟然是唯一一个安然无恙的人!
我猛地看向李明,他依然平静地坐在那里,仿佛对这份“泄露”的名单毫不知情。
他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可以超脱于公司的任何考核和筛选?为什么他可以在所有人都焦头烂额的时候,依然保持着那份旁人无法理解的平静?他身上,到底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我的脑海里,无数个问号像潮水般涌来。
来源:溪边畅快玩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