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来医院时,已经是“火烧眉毛”了,家属哭着说:“医生,他前段时间总是头晕、健忘,我们以为是老了。”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往往正是脑供血不足的“报警器”。
作为一名在神经内科摸爬滚打二十余年的临床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忽视早期信号,最终发展成脑梗、痴呆的患者。
很多人来医院时,已经是“火烧眉毛”了,家属哭着说:“医生,他前段时间总是头晕、健忘,我们以为是老了。”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往往正是脑供血不足的“报警器”。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脑供血不足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症状要引起警惕?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咱一步一步来。
人的大脑虽然只占全身重量的2%,却要消耗25%的氧气和能量。也就是说,大脑是个“娇贵的公主”,一旦供血稍微跟不上,就容易“闹脾气”。
脑供血不足,专业术语叫“脑血流灌注不足”,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导致大脑供氧、供血减少的状态。它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血压异常、心脏问题、甚至情绪长期压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怕的是,这种状态往往是脑梗死的前奏,甚至是老年痴呆的温床。所以我们常说:“别怕脑梗来得凶,就怕它悄悄地来。”
我们的大脑很聪明,也很脆弱。当它“吃不饱”时,就会发出各种信号。只这些信号往往被我们当成“累了”“年纪大了”“没睡好”来忽略。以下5个症状,如果你经常出现,请务必重视。
首先是反复头晕,尤其是在起床、低头、转头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不是普通的“晕一晕”,而是一种说不清的“轻飘感”,像是站在云端,脚底没根。很多人误以为是耳朵的问题,其实往往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第二个是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近期记忆出问题,比如刚放下的钥匙转身就找不到,刚认识的人名字记不住。这类问题常常被当成“老年自然现象”,但大脑海马体对供血很敏感,一旦缺血,记忆就开始打折。
第三个是睡眠质量变差。很多脑供血不足的人会出现浅眠、多梦、早醒,甚至频繁做噩梦的情况。这不是心事太多,而是大脑在夜里“断电”,睡得不踏实。
第四个是情绪不稳定。你是不是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烦躁、焦虑、甚至莫名其妙地想哭?很多人以为是抑郁症,其实这背后也可能是额叶和边缘系统供血不足。
第五个是手脚麻木或一侧无力。尤其是在清晨醒来时,一侧手脚发麻、发沉,动一动才缓解,这很可能是脑部小血管痉挛或微梗死的前兆。不要等到彻底“歪嘴斜眼”了才后悔莫及。
如果你已经出现上述症状,或者年纪过了50岁,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那就更要提早干预了。脑供血不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要逆转,也绝不是吃几片药、睡几晚觉就能搞定的。想要远离脑梗、痴呆,下面这4件事,你得认真做。
第一件事是管住血压、血糖、血脂。高血压是脑供血不足的头号“刽子手”。长期高压会让血管内膜受损,斑块沉积,血管变窄,导致脑供血减少。同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会让血管变厚、变硬,形成“血管老化三兄弟”,是脑梗和痴呆的“幕后推手”。
日常要定期监测“三高”,严格控制在医生建议的范围内。有条件的朋友,可以配备家用血压计、血糖仪,做到心中有数。不要怕麻烦,怕的是不管,等病上门再后悔就晚了。
第二件事是保持规律运动与充足睡眠。运动是最好的“血管清道夫”。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还能延缓认知衰退。睡眠则是大脑“修复工厂”,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保护大脑的“黄金时间”。
第三件事是饮食养脑,远离“血管杀手”。饮食方面,建议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蓝莓、番茄、核桃、三文鱼、橄榄油等。传统的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模式,对心脑血管都非常友好。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是血管的“慢性毒药”,长期吃,血管就像“被灌了水泥”。
戒烟限酒也很关键。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使血管收缩,增加脑梗风险,而酒精虽然短期内让你“放松”,长期却可能损伤脑细胞,加重供血不足的症状。
第四件事是规范用药,定期体检。很多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却“靠感觉吃药”,今天忘了吃、明天少吃点,甚至听信偏方,擅自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说,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银杏叶制剂等,是目前公认对脑供血不足有帮助的药物,但前提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乱吃。
建议每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和脑血流图检查,有条件的可以做磁共振MRA,看看脑血管有没有狭窄、斑块、血流减慢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才是王道。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一种急病,痴呆是一种慢病,其实它们很多时候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苦瓜”。研究发现,约有60%的老年痴呆患者,脑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小血管梗塞,也就是说,脑供血不足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脑梗死不仅影响肢体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对认知、情绪、甚至性格的影响。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原本开朗、健谈的老人,脑梗后变得沉默、易怒、甚至开始怀疑家人。这些变化,往往比肢体瘫痪更让家属痛苦。
预防脑供血不足,不仅是为了防脑梗,更是为了守住记忆、守住“人”的本质。
很多时候,疾病不是突然“爆雷”,而是悄悄“积水”。脑供血不足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急,其实很急”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尊重大脑的诉求,把这件事当回事。
作为医生,我最怕看到的是,病人明明早就有症状,却因为“忍一忍”“不当回事”错过了最佳窗口期。所以今天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不是为了吓你,而是希望你能早一点意识到:大脑缺血不是老问题,是新危机。
照顾好你的大脑,等于照顾好你的将来。别到最后不是输在病魔手里,而是输在自己的忽视里。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小血管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4):241-25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2[R].国家卒中中心,2023.
来源:山涧晓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