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请使用网站Justicepatch.org查看完整文章及更多内容,为防失联,请通过邮件订阅网站,或关注我们的电报频道:https://t.me/piyaoba
作者 | Moreless
全文共 4638 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本文系作者原创,授权“美国华人杂谈”独家发布。已开通快捷转载,欢迎转发。
请使用网站Justicepatch.org查看完整文章及更多内容,为防失联,请通过邮件订阅网站,或关注我们的电报频道:https://t.me/piyaoba
在美国政治的喧嚣舞台上,鲜有议题能像处方药价格那样,如此深刻地触动每一位普通民众的神经。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关乎生死的民生大事。
川普深谙此道,他以其标志性的夸张风格,向美国人民许下了一个又一个关于药品降价的宏伟诺言。在本月和上个月的一次又一次活动中,川宣称,他于 5 月份在行政命令中公布的 “ 最惠国”政策将使处方药价格降低,药品价格将迎来“1000%”、“500%”甚至“1500%”的惊天降幅。
然而,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最终被证明不过是一场精心构建的政治幻象。它不仅在基础数学逻辑上站不住脚,更与川普执政期间药品价格不降反升的残酷现实形成了讽刺的对比。
对数学和逻辑的公然挑战
政治承诺的信誉基石在于可行性与真实性。川普关于药品降价的承诺,从其诞生之初,就彻底摧毁了这一基石。他所抛出的“降低1000%”的核心论调,并非简单的政治夸张,而是对基本数学公理的公然蔑视,其本身就构成了界定其“失败”的首要依据。
在任何商业交易或经济学模型中,一个商品的价格削减存在一个绝对的逻辑边界:100%。当价格降低100%时,意味着该商品将免费提供。任何超过100%的降价,都将进入一个负价格的荒谬领域,即卖方(在这里是制药公司)不仅要免费送出产品,还必须倒贴钱给买方。
多位声誉卓著的经济学家早已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健康经济学家蒂莫西·麦克布莱德(Timothy McBride)曾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其荒谬性:将一件100美元的药品价格降低500%,其最终价格将变为负400美元。这是一种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商业模式。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和南加州大学教授杰弗里·乔伊斯(Geoffrey Joyce)直言不讳地将川普的说法标记为“数学上不可能”和“完全是虚构的”。
这种对基本数学逻辑的违背,揭示了其承诺并非一个严肃的政策目标,而是一种纯粹的、旨在冲击听众感官的宣传口号。它利用了普通民众对百分比的直观感受,好大喜功,却故意忽略了其在数学上的不可能。这种将政治修辞建立在公然的逻辑谬误之上的做法,从根本上侵蚀了政策讨论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面对媒体和专家的质疑,白宫的辩护策略进一步暴露了其立场的虚弱。他们非但没有尝试解释这个数学难题,反而采取了回避和转移焦点的两步走策略。
首先,发言人库什·德赛(Kush Desai)完全回避了关于“1000%降幅”的具体数学问题。他的标准回应是,将讨论的焦点从“降价幅度”转移到“价格差异”上。他强调:“一个客观事实是,美国人为完全相同的药物支付的价格比其他发达国家的人民高出数倍。” 这种策略试图用一个公认的、能引发民众共鸣的事实(美国药价高昂)来掩盖总统言论中那个无法辩护的数学错误。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话术:当你无法为自己的论点辩护时,就去讨论一个相关但完全不同的话题。
其次,在CNN等媒体的持续追问下,白宫匿名官员试图给出一个具体案例来支撑川普的说法,但这反而成了一个弄巧成拙的败笔。他们举例称,某款药物在美国的标价为521美元,而在澳大利亚仅为45美元,并声称美国的价格比澳大利亚“大约高出1000%”。这个辩护的核心谬误在于,它故意混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数学概念:“价格高出1000%”(price is 1000% higher)和“降价1000%”(a 1000% cut)。
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美国的价格(521美元)要降至澳大利亚的水平(45美元),其降价金额为476美元。降价幅度应为 (476 / 521) * 100%,约等于91.4%。这个数字虽然显著,但与川普口中的“1000%”相去甚远,甚至不到其声称的十分之一。因此,白宫提供的这个旨在辩护的例子,恰恰以无可辩驳的数学计算,证明了川普的原始声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现实的耳光——不降反升的药品价格
如果说数学上的不可能性是理论层面的失败,那么川普执政期间药品价格的实际走势,则是在现实层面给予其承诺的一记响亮耳光。大量的独立数据和国会报告清晰地表明,尽管总统口头上不断宣称药价正在“历史性地下降”,但美国民众的药费负担并未减轻,许多关键药品的价格反而持续攀升。
参议员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办公室本周一发布了一份题为《糟糕交易的艺术:川普未能降低处方药价格》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报告指出,自川普2025年1月上任以来,共有688种药品的价格上涨,中位涨幅为5.5%。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有25种药品的价格翻了一倍以上。
报告中列举的案例极具说服力。例如,用于治疗罕见遗传性肝病威尔逊氏症的药物Galzin,其年费用从5,400美元飙升至88,800美元,涨幅高达惊人的1,55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种药物在英国和德国的售价分别仅为每年1,400美元和2,800美元。这个案例不仅戳破了“降价”的谎言,更凸显了美国药品定价体系的失控以及川普政府的无所作为。
另一个例子是默克公司(Merck)的重磅抗癌药物可瑞达(Keytruda)。作为全球最畅销的药物之一,它在美国的年费用在川普上台后提价了两次,涨了8,000美元,达到了骇人的每年206,000美元。而在德国,同样疗程的费用仅为81,000美元,日本则更为便宜。这些活生生的数字,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有力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癌症药物价格上涨使那些本就难以负担医疗费用的癌症患者陷入更加脆弱的财务状况。在 2022 年的调查中,四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报告称他们或因破产、被房东驱逐或房屋被没收而失去家园。根据 2018 年的一项研究,42%的癌症患者在确诊癌症后的两年内耗尽了全部资产。川普政府推迟与抗癌药物的价格谈判,只会使癌症的财务负担更加沉重。
川普曾试图通过公开“喊话”和致信制药公司高管的方式来施压,营造一种他正在积极干预的形象。然而,报告同样揭示了这种方式的软弱无力。川普曾致信17家主要制药公司要求他们降价,但在他发信后的60天内,辉瑞(Pfizer)、默克、赛诺菲(Sanofi)和基因泰克(Genentech)等行业巨头依然对87种药品提价,中位涨幅为8%。在他致信的17家公司中,有15家自他上任以来都曾提高过药价。
这一事实表明,大型制药公司并未将总统的“喊求”放在眼里。在缺乏强有力的立法和监管措施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总统的个人影响力或媒体喊话,根本无法撼动由复杂利益链条构成的药品定价体系。
一些为川普政府辩护的声音可能会引用某些数据,声称全国药品支出的“增速有所放缓”。然而,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统计陷阱。PolitiFact的事实核查指出,这类数据往往没有涵盖推高总成本的、价格极其昂贵的特效药,也未充分考虑折扣和返利等复杂因素。
最关键的是,“支出增速放缓”与“价格下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仅仅意味着总费用的上涨速度比以前慢了一些,但总额依然在持续攀升。对于一个正在为高昂药费挣扎的家庭而言,药费从每年上涨10%变为上涨5%,他们的负担仍在加重,这绝不等于他们感受到了任何形式的“降价”。将这一趋势粉饰为降价承诺的兑现,是对公众的又一次误导。
雷声大雨点小的“最惠国”策略
任何一项成功的改革,都必须有设计精良、执行有力的政策作为支撑。在药品降价问题上,川普政府的核心政策工具是所谓的“最惠国”(Most Favored Nation, MFN)定价规则。其理念听起来颇具吸引力:要求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为某些药品支付的价格,不得高于其他发达工业化国家支付的最低价。然而,这项被寄予厚望的政策,最终却沦为一纸空文,其推进过程充分暴露了川普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的失败。
川普通过签署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行“最惠国”规则,但这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行政命令的法律效力远不及国会通过的法案,更容易受到法律挑战,也更容易被继任政府推翻。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该行政命令在关键细节上含糊其辞,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它没有明确具体将参考哪些国家的药品价格、涵盖哪些具体的药物种类,以及最重要的——将如何强制制药公司遵守这个定价规则。一个缺乏清晰实施路径和强制执行机制的政策,无异于空中楼阁。这使得该政策从一开始就更像是一个政治宣言,而非一个准备付诸实施的严谨方案。
果不其然,“最惠国”规则在推行过程中迅速遭遇了法律狙击。川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内就曾试图推行类似的定价规则,但很快被法院以“未遵守行政程序”为由叫停。这表明政府在推行此项政策时,连最基本的行政法规流程都未能妥善处理。专家预测,新的行政命令同样会面临来自制药行业和医疗机构的猛烈法律挑战。
这段经历表明,川普政府在处理复杂的医疗政策时,倾向于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而忽视了严谨的立法程序、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这种“唯我独尊”的行事风格,最终导致其核心政策胎死腹中。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桑德斯的报告还指出,川普政府的其他一些政策,非但无助于降低药价,反而可能起到反效果。
其一是混乱的全面关税政策。川普政府曾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医药产品征收15%的关税,并威胁要将税率提高至更高。制药产业链是全球化的,许多在美国销售的药品或其原料都依赖进口。关税最终会转化为成本,由消费者承担。保险公司早已警告,关税导致的药价上涨将直接传导至更高的健康保险费,从而加重民众负担。
其二是标志性法案中的致命漏洞。在川普提出的名为“大而美”《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BA)》的法案中,存在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漏洞。该漏洞会阻止或延迟联邦医疗保险就一些最昂贵的药物(例如前文提到的Keytruda)进行价格谈判。这意味着,这项本应旨在降低成本的法案,实际上在关键环节为制药巨头保留了高价的“后门”,迫使Medicare在更长的时间内继续支付虚高的价格。
综合来看,川普的政策篮子不仅未能兑现降价承诺,反而包含了可能加剧问题的“毒丸”。这使得桑德斯报告将其定义为一笔给美国人民的“坏交易”显得尤为贴切。
结论:一场基于数学谎言的政治豪赌
回顾川普在药品降价问题上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失败的全景图:它始于一个数学上不可能实现的、耸人听闻的承诺;在现实中,药品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持续上涨,让民众的负担雪上加霜;在政策层面,其核心举措因设计粗糙、缺乏细节和法律依据而无法实施,甚至其部分政策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在面对质疑时,其团队则只能依靠回避问题和混淆视听的诡辩术来勉强应对。
对于数百万依赖药物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美国人来说,药品价格不是一个抽象的百分比,而是每个月必须面对的账单,是关乎生活质量乃至生存与否的现实。他们所需要的,是能够带来真实、可衡量降价的有效政策,而不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甚至在数学上都属荒谬的空头支票。
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