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月又扣了我一千多块社保!”刚收到工资短信的95后小李叹了口气,手机屏幕的微光映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他的感慨在同事群里引发了一阵讨论——“感觉这笔钱还不如我自己存着”“等我退休,都不知道还能不能领到养老金”……
“这个月又扣了我一千多块社保!”刚收到工资短信的95后小李叹了口气,手机屏幕的微光映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他的感慨在同事群里引发了一阵讨论——“感觉这笔钱还不如我自己存着”“等我退休,都不知道还能不能领到养老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的对话,如今在无数职场年轻人的圈子里反复上演。曾经被视为“养老保障”的社会保险,正逐渐失去年轻一代的信任与热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个月看到工资条上扣除的社保金额,我就心疼。”28岁的平面设计师林娜坦言。在北京月薪12000元的她,每月社保个人缴纳约1200元,单位还需额外支付3000多元。“这笔钱若到手,我能报半个绘画进修班,或者给父母买份实实在在的礼物。”
对于月薪5000元的年轻人来说,社保扣除更是切肤之痛。在二线城市工作的小张算了一笔账:“每月社保扣掉500多,,吃喝交通再省也要1500,剩下的钱连场恋爱都谈不起。”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不是简单的短视,而是现实经济账。当租房、生活成本持续上涨,当初衷为保障未来的社保,反而加剧了当下的生存压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奶奶领的养老金是她当年交的几十倍,但我们这代还能这样吗?”26程序员王昊的疑问代表了许多年轻人的担忧。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计将在2035年左右耗尽累计结余。这样的数据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加深了年轻人的疑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令人忧心的是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2022年,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19.8%。这意味着未来缴纳社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领钱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现在交的社保,直接用来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种现收现付制让我担心我们这代人的未来。”24岁的硕士研究生陈琳表示。
传统的社保制度建立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但如今年轻人的职业路径早已多元化。
“我三年换了四份工作,每次转移社保关系都麻烦重重。”27岁的赵敏表示。在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社保的连续性难以保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台经济崛起催生的大量自由职业者、零工经济从业者,往往被排除在社保体系之外。29岁的外卖骑手刘帅已工作三年,却没有社保:“平台说我们是‘合作商’,不是员工,不负责交社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社保体系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缴纳15年才能领取养老金的规定,对流动频繁的年轻人构成心理障碍。“我真的能在同一个制度下坚持15年吗?”许多人在心里打上问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理财渠道多元化,一些年轻人开始质疑:社保是不是最明智的投资?
“我把本该交社保的钱拿来定投指数基金,长期收益率可能高于养老金回报。”28岁的金融从业者吴思源表示。这种想法在懂得理财的年轻人中并不少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年轻人认为,提升自身能力才是最好的保障。“把资金用于学习新技能,比投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更实在。”26岁的自媒体人苏菲表示。
与此同时,商业保险的普及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选择。“我买了重疾险和医疗险,感觉比社保更贴心。”31岁的自由摄影师杨阳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轻人与社保的疏离,并非简单的代际特征,而是制度与时代脱节的信号。要重建年轻一代对社保体系的信任,可能需要多管齐下:
提高政策透明度是首要任务。让年轻人清晰了解社保资金的运作情况、投资回报率,打消“钱会被用完”的疑虑。2.改革制度设计势在必行。能否考虑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率?可否为频繁换工作的年轻人简化社保转移流程?这些都需要制度层面的创新。
3.增强社保的短期实用性也许是个方向。比如允许部分社保资金用于首次购房、继续教育或大病医疗,让年轻人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重要的是,帮助年轻人建立对未来的信心。只有当年轻人相信未来会更好,相信制度能保障他们的晚年,他们才会愿意为遥远的明天投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