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周末不去商场晃荡一圈都觉得亏了,现在的商场倒是不用纠结去不去了——因为它们都关得差不多了。从曾经的“人潮是商场最好看景点”,到如今的“空荡得能跳广场舞”,实体商场这十几年的翻车速度堪比“离婚冷静期”里分分钟崩盘的婚姻。,这好好的一座座商场,究竟是被电
曾几何时,周末不去商场晃荡一圈都觉得亏了,现在的商场倒是不用纠结去不去了——因为它们都关得差不多了。从曾经的“人潮是商场最好看景点”,到如今的“空荡得能跳广场舞”,实体商场这十几年的翻车速度堪比“离婚冷静期”里分分钟崩盘的婚姻。,这好好的一座座商场,究竟是被电商拍死在沙滩上了,还是自己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先别急着给电商背锅,聊到商场关门得提两句过去的辉煌。2011年那会儿,商场就是城里的战场、购物的天堂,11.6%的年增长率摆在那儿,感觉老百姓的钱都藏衣柜底了,一到周末全拿到商场一股脑花掉。说句当年的心里话,逛商场这件事,不为买啥,就图个“逛”!人多热闹,档次也在线,穿梭在那些林林总总的品牌店里,攀比中还有点小骄傲。
转眼到了2023年,这曾经大热的商业体熄火了。全国至少40家老商场已经默默打包退出江湖,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地标说没就没了。走过路过如今的商场,感觉就是看见小区里的健身器材——随便晃晃没意思,花钱更不值得,这到底咋回事?问题扎堆。
拿电商说事吧,的确,现在买东西比从前省事多了:手机一点,“上午下单,下午辣条已到嘴边”。什么物流、直播带货、优惠券,网购要啥有啥。实体商场再努力打灯布展,也拼不过主播们的一张嘴。结果就是商场形象再高大上,也经不住你的懒癌发作、或者盯屏幕秒杀名牌的快感。
有话外音说了:别怪电商。这些商场死得不冤,死因为:它们自己没意思了。太多千篇一律的复制品,从城市到城市没一点新花样,你去东走一圈,北转个弯,都像在一个商场里打转。就算给你配上空调、普及免费WIFI,你打着哈欠也懒得往里头跑。
再加点现实调料。这两年大家钱包紧了,消费降级就跟风一样刮起来了。能不买的坚决不买,能省的绝不浪费。那些靠中产、白领们支撑起来的高逼格商场,顾客稀稀拉拉。南京有个啥“华彩荟”,无锡的“保利广场”也算个响亮名字,“非必要不出手”的群众看一眼就走。商场老板头皮发麻,账算不过来,只好关门。
电商狂热还不是打倒它们的唯一原因。过去这些年,从大城市到小县城,商业地皮被炒得发烫,一大批商场凭着梦想借资本的风,盖得跟连麦似的。你想想那么多供应过剩,哪来的客流来填满这些空荡荡的店面?嗨,最后还不是草草上锁,贴个“转让”再见。
讲真,跑去逛商场的人越来越少了,一部分归因于消费心理转向了“更精打细算”的线上。再加上身临其境的脑补也跟着变味了,以前是冲着“体验消费”,如今是费电转一圈,没啥收获。
不是所有商场都“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些狠角色看了看要被淘汰的兄弟姐妹们,来了句“劳资得自救”,于是拍了拍脑子,转型了。典型代表,成都太古里。听起来名字很古典但玩法却很现代,它把传统川西老宅融进国际奢侈品牌里头,游客去逛跟旅游休闲一个心情。吃喝玩乐,再顺手剁手买点名牌,还能拍个照发个圈儿,赚了一举多得。
不光成都,福建福州的东百中心也很有心思,主攻年轻人那味儿——引入了一堆Z世代爱看的“网红快闪”和潮流品牌,再搭配社交媒体狠刷存在感,“清空购物车”说得就是它。还有上海的锦沧文华广场,它干脆把商场改造成水晶宫,这么漂亮的360度景观简直是打卡圣地。逛它,不买东西也能值回票价。
这些顶尖案例说明,活下来的商场可不是靠卖东西,它们转型成了“生活方式的运营商”。谁能抓住消费者对生活的想象力,谁才能笑傲江湖。不过说起来容易,真要花钱去改造、试错,动辄几百万几千万投入,不是所有商场都能玩得起。
转型成功的案例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商场盲目效仿网红风,结果“颜值在线,钱包难撑”,引流效果差强人意,反成砸手里的烫山芋。成功的那些,也面临经济大环境变动带来的风险,比如高档家庭消费能力的一边削减,儿童乐园挡不住时代的降温。
归根结底,商场没落或者翻红,只是一代人消费习惯转移的缩影。从那些年线下“购物仪式感”爆棚,到今天电商称霸数码时代,归根到底,是人变了。至于商场能不能回春?我们也不敢乱下论断,不如静看后浪推前浪,谁淘汰谁,江湖见分晓!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