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斜”字的古今音变:从白居易到杜牧的韵律密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10:30 1

摘要:这首诗描绘了杭州春日的美丽景色,首联写望海楼在朝霞中的明艳和护江堤在晴日下的洁白。颔联运用典故,写涛声传入伍员庙,柳色掩映苏小家,一雄浑一旖旎。颈联写杭州的风俗特产,织绫女子夸耀柿蒂花纹的精美,人们趁着梨花时节沽酒品尝。尾联以西湖西南的湖寺小路作结,将绿草如茵

《杭州春望》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描绘了杭州春日的美丽景色,首联写望海楼在朝霞中的明艳和护江堤在晴日下的洁白。颔联运用典故,写涛声传入伍员庙,柳色掩映苏小家,一雄浑一旖旎。颈联写杭州的风俗特产,织绫女子夸耀柿蒂花纹的精美,人们趁着梨花时节沽酒品尝。尾联以西湖西南的湖寺小路作结,将绿草如茵的小路比作美人的裙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西湖的妩媚秀丽。

一、白居易《杭州春望》中“一道斜”的读音与释义之争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写下名篇《杭州春望》,全诗如下: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作为全诗的收束之句,“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中的“斜”字,读音长期以来困扰着读者。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xié”,确实与全诗的韵脚脱节。这首七言律诗的韵脚字分别是“霞”“沙”“家”“花”,均属于平水韵中的“麻韵”,韵母为“a”或与“a”相近的音。若将“斜”读为“xiá”,则完美契合这一韵部,形成“霞(xiá)—沙(shā)—家(jiā)—花(huā)—斜(xiá)”的和谐韵律循环。

从词义角度看,读“xiá”时,“斜”并非简单的“倾斜”之意,而是指“曲折延伸的小路”。在唐代的语境中,“斜”作此音时,常用来形容道路、河流等呈自然弯曲的状态。白居易以“草绿裙腰一道斜”将西湖西南的小路比作美人腰间的绿裙,既描绘出小路在绿草掩映下的蜿蜒之态,又暗含了江南春日的柔美意境。这种用法在唐代诗歌中并不罕见,是诗人为兼顾韵律与意境而采用的常见表达。

二、杜牧《山行》中“石径斜”的读音考证

杜牧的《山行》同样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全诗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斜”字的读音争议与白居易诗如出一辙。许多人主张读“xiá”,除了韵律因素外,还与词义的适配密切相关。“石径斜”中的“斜”若读“xiá”,解释为“山路狭窄而曲折”,更能准确描绘出深秋时节山间小路的形态——这条石径并非陡峭的斜坡,而是在山林间蜿蜒延伸,与“远上寒山”的悠远意境相呼应,仿佛能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深秋的山林深处。

从诗歌韵律来看,《山行》的韵脚字是“家”“花”,同样属于平水韵的“麻韵”。将“斜”读为“xiá”,与韵脚字在音韵上形成呼应,使全诗的节奏从“斜(xiá)”到“家(jiā)”再到“花(huā)”,如同山间清泉般流畅自然。若读为“xié”,则会破坏这种韵律美感,这对于讲究声律对仗的唐诗而言,显然不符合诗人的创作初衷。

三、白居易与杜牧诗中“斜”字的读音与含义对比

读音一致性:同属“麻韵”的古音遗存

白居易和杜牧诗中的“斜”字,在唐代的读音是完全一致的,均为“xiá”。这一读音并非诗人的主观创造,而是由当时的语音系统决定的。在唐代的官话(即“雅言”)中,“斜”字属于“麻韵”开口二等字,其声母接近“x”,韵母为“a”,读音与“霞”“沙”“家”等字相近。两位诗人在创作时,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语音规范,将“斜”字纳入诗的韵脚体系,以实现律诗韵律的和谐统一。

含义关联性:从形态描绘到意境营造

在含义上,两诗中的“斜”字都围绕“曲折、延伸”展开,却又各有侧重。白居易诗中的“一道斜”,将小路比作美人的裙腰,侧重描绘其“蜿蜒伸展”的动态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江南女子般的柔美,与全诗中“望海楼”“苏小家”等意象共同营造出江南春日的温婉意境;杜牧诗中的“石径斜”,则着重表现山路“曲折隐蔽”的静态感,用“斜”字暗示山路的幽深,为后文“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惊喜发现做铺垫,烘托出深秋山林的幽静与悠远。二者虽然描绘的景物与季节不同,但都通过“斜”字的精准运用,勾勒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让这一字眼成为连接景物与意境的关键纽带。

四、“斜”字古今读音差异的成因

语音演变的自然规律

“斜”字古今读音的变化,本质上是汉语语音系统自然演变的结果。在唐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显著差异,当时的“麻韵”字发音复杂,包含了“a”“ia”“ua”等多种韵母,“斜”字的发音便处于这一系统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语音逐渐发生“腭化”“声调分化”等变化——到了宋代,“斜”字的韵母开始向“ie”转变;明清时期,其读音进一步固定为“xié”;直至现代汉语普通话形成,“斜”字的读音最终确定为“xié”,而唐代的“xiá”音则逐渐淡出日常交流。

韵书与语音规范的影响

韵书的编纂对汉语语音的规范和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唐代的《切韵》《唐韵》等韵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语音系统,明确将“斜”字归入“麻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严格的韵律依据。后世的《广韵》《平水韵》虽对韵部进行了整合调整,但仍保留了“斜”字与“麻韵”的关联痕迹。到了现代,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语音规范的统一,1955年制定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将“斜”字的读音统一为“xié”,其古音“xiá”仅作为“古音遗存”,在古典诗词诵读和部分学术研究中被提及。

地域方言的语音遗存

在一些方言中,至今仍保留着“斜”字的古音痕迹。例如,吴方言中“斜”字的发音为“jia”,粤方言中为“ce”,都与唐代的“xiá”音存在渊源关系。这是因为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受地理阻隔、人口迁徙等因素影响,较少受到官方语音规范的冲击,从而保留了更多古代汉语的语音特征。这些方言中的语音遗存,如同活的“语音化石”,为我们研究“斜”字的古今音变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证据。

五、现代汉语中类似的古今音变现象

古诗文中的常见音变字

在现代汉语中,类似“斜”字的古今音变现象并不少见。王维《鹿柴》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上”字,在唐代读作“shǎng”,与前句“但闻人语响”的“响(xiǎng)”押韵,现代则读作“shàng”;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晓”字,古音读作“xiǎo”,与“鸟(niǎo)”“少(shǎo)”押韵,虽现代读音相近,但声调的细微变化仍能体现语音的演变;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字,古音为“xiāng”,与“光(guāng)”“霜(shuāng)”押韵,现代读音虽未变,但其韵母的发音方式已与古代有所不同。

地名中的古音保留

许多地名中也完整保留了汉字的古音。安徽“六安市”的“六”字,现代常用读音为“liù”,但在地名中读作“lù”,这是对古代“入声”读音的保留;浙江“台州”的“台”字,现代读作“tái”,地名中却读作“tāi”,源自古代“喻母”字的发音;山西“洪洞县”的“洞”字,不读“dòng”而读“tóng”,同样是古音的遗存。这些地名中的特殊读音,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记忆,成为汉语语音演变的鲜活见证。

姓氏中的特殊读音

部分姓氏的读音也与汉字现代常用音不同,背后同样是古音的影响。“仇”字作为姓氏时,读作“qiú”而非“chóu”,源自古代“群母”字的发音;“查”字作姓氏时,读“zhā”不读“chá”,保留了古代“庄母”字的语音特征;“任”字作姓氏时,读“rén”而非“rèn”,体现了古代声调演变的痕迹。这些姓氏的特殊读音,如同一个个微型的“语音博物馆”,记录着汉语语音的发展轨迹。

六、古今音变背后的文化意义

汉字的古今音变,从来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变化,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如同一条隐形的线索,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思维方式——唐代的“斜”字读“xiá”,反映了当时诗歌创作对韵律美的极致追求;宋代以后“斜”字读音的转变,与市民文化兴起、口语化表达普及密切相关;现代普通话对“斜”字读音的统一,则体现了语言规范化对社会交流的推动作用。

在古典诗词中,古音是诗人情感与意境的重要载体。当我们用古音诵读“草绿裙腰一道斜”时,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白居易笔下江南春日的柔美;用“xiá”音读“石径斜”时,仿佛能顺着曲折的山路,走进杜牧笔下的枫林深处。了解汉字的古音,能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代诗人实现“音韵上的共鸣”。

同时,古今音变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对“斜”字等音变现象的分析,语言学家能够还原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构建汉语演变的时间线,进而探索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此外,对古今音变的关注,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那些保留在诗词、地名、姓氏中的古音,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值得我们去保护、研究与传承。

从白居易笔下“草绿裙腰”的江南春路,到杜牧诗中“白云深处”的深秋石径,一个小小的“斜”字,不仅承载着汉语语音千年演变的历史,更见证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与厚重。当我们再次诵读这些诗句时,或许可以尝试用古音读出那个“xiá”字,在音韵的流转中,感受汉语文化的深沉魅力。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