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男子每天大便两三次,确诊肝癌!4种异常或是身体“警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1 10:11 1

摘要:生活中,不少人发现大便次数增多、形态变稀时,第一反应是 “肠胃敏感”“吃坏肚子”,要么自行服用止泻药,要么简单归结为饮食不当。但在我国,越来越多肝癌患者的早期经历显示,黄疸、腹胀等典型症状尚未出现时,排便习惯与形态的悄悄改变,已成为肝脏发出的 “隐形警报”——

生活中,不少人发现大便次数增多、形态变稀时,第一反应是 “肠胃敏感”“吃坏肚子”,要么自行服用止泻药,要么简单归结为饮食不当。但在我国,越来越多肝癌患者的早期经历显示,黄疸、腹胀等典型症状尚未出现时,排便习惯与形态的悄悄改变,已成为肝脏发出的 “隐形警报”—— 这一极易被忽视的信号,往往比疼痛、消瘦更早出现,却因认知偏差被多数人错过。

《2022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肝癌在我国新发病例中高居前列,而早期肝癌患者中,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形态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些看似与 “肝” 无关的肠道反应,实则是肝脏功能受损后,消化系统发出的连锁信号。​

一、排便变化与肝脏:胆汁分泌异常的 “连锁反应”​

肝脏虽不直接参与排便,却通过分泌胆汁调控脂肪消化 —— 胆汁能将食物中的脂肪分解为小分子,便于肠道吸收。当肝脏被肿瘤逐步 “侵占”,肝细胞受损导致胆汁分泌减少,脂肪吸收能力随之下降,未被充分消化的脂肪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引发一系列排便异常:​

大便次数增多:脂肪刺激肠道黏膜,使肠道蠕动频率高于正常水平,部分患者从每日 1 次排便增至 3-4 次,且多为不成形便;​

大便形态变稀:未被吸收的脂肪让大便含水量增加,质地变稀,部分患者形容 “像溏心蛋的蛋黄”,甚至出现黏液;​

大便颜色变浅:正常大便颜色来自胆汁中的胆红素,胆汁分泌减少时,胆红素随粪便排出量降低,大便颜色会从黄褐色变浅,甚至接近淡黄色;​

油脂样漂浮物:未消化的脂肪随大便排出,会在水面形成薄薄的油脂层,这种 “脂肪泻” 是肝脏胆汁分泌异常的典型表现。​

临床中,常有患者因 “每天大便 2-3 次,持续两周以上” 就诊,起初以为是慢性肠炎,检查后却发现肝癌。这类患者多无剧烈腹痛,仅偶尔伴随轻微腹胀,正因症状 “不典型”,才更容易被拖延至晚期。​

二、4 种异常信号:肝癌早期的 “报警清单”​

除排便习惯改变外,肝癌早期还会伴随 3 种易被忽视的身体异常,与排便变化共同构成 “预警组合”:​

1. 皮肤与眼睛发黄(黄疸)​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核心器官,肝细胞受损时,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会随血液流至全身,导致皮肤、眼白(巩膜)发黄。这种黄染并非 “黄疸性肝炎” 专属,肝癌患者早期也常出现 —— 部分人照镜子时发现眼白泛黄,以为是 “熬夜导致的暗沉”,实则是肝脏代谢功能异常的信号。若黄染逐渐加重,甚至蔓延至全身皮肤,伴随尿色加深(如茶色尿),需立即就医。​

2. 莫名消瘦与持续乏力​

肝癌细胞会持续消耗身体能量,且影响营养吸收,患者常出现 “无诱因体重下降”—— 短时间内(1-2 个月)体重减少 5 公斤以上,尤其腹部肌肉、四肢明显变瘦,同时伴随持续性乏力,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这类症状易被归为 “年龄增长”“工作劳累”,但对高危人群而言,可能是肝脏肿瘤的 “消耗信号”。​

3. 右上腹隐痛或胀满​

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右侧肋骨下方),当肿瘤逐渐增大时,会牵拉、压迫肝包膜(包裹肝脏的薄膜),引发隐痛或胀满感。这种不适多为 “间歇性”,比如饭后或夜间平躺时加重,部分人误以为是 “胃胀”“胆囊炎”,自行服用胃药后症状暂时缓解,却掩盖了真实病因。若右上腹不适持续超过 1 周,且伴随按压痛,需警惕肝脏病变。​

4. 大便颜色浅、含油脂样漂浮物​

如前文所述,这是胆汁分泌不足的直接表现。正常大便因含胆红素呈黄褐色,若颜色持续变浅(如淡黄色、灰白色),且排便后水面漂浮一层透明或淡黄色油脂,即使无腹痛、腹泻,也可能是肝脏功能受损的信号。这种情况若持续出现 3 次以上,建议尽快检查肝功能与腹部 B 超。​

《中国肝癌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肝癌早期症状具有 “不典型性”,上述 4 种信号单独出现时易被忽视,若两种及以上同时存在,需高度警惕。​

三、高危人群:这些人更需关注排便与肝脏健康​

我国肝癌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以下人群因肝脏受损风险高,需格外关注排便习惯与身体异常:​

慢性乙肝、丙肝患者:乙肝病毒会持续刺激肝细胞,增加癌变概率,我国成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为 6.1%,这类人群患肝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几十倍;丙肝病毒虽传播途径较局限,但慢性感染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也较高;​

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长期每日饮酒量超过 20 克(约等于 1 两白酒),5-10 年后可能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进而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肥胖、糖尿病患者:肥胖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两者叠加时,肝细胞癌变风险显著升高;​

40 岁以上男性:男性肝癌发病率约为女性的 3-4 倍,40 岁后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肝脏修复功能减弱,若同时存在上述风险因素,需每年进行肝脏检查。​

此外,长期食用发霉粮油、花生、玉米的人群,也需警惕 —— 这些食物中可能含黄曲霉毒素,这是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诱发肝癌。​

四、预防与早诊:从生活习惯到定期检查​

肝癌并非 “查出来就晚了”,通过规范预防与定期检查,可大幅降低发病风险、提高早期发现率:​

定期筛查是关键:国家卫健委建议,慢性乙肝、丙肝患者或肝硬化患者,每半年进行 1 次甲胎蛋白(肝癌肿瘤标志物)检测与腹部 B 超检查;普通人群每年体检时加查肝功能,40 岁以上高危人群需增加肝脏超声检查频率;有肝癌家族史者,即使无其他风险因素,也建议每年进行肝脏专项检查;​

饮食上避开 “肝损伤” 因素:杜绝食用发霉食物,购买粮油、坚果时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与储存条件;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绿叶菜、西兰花、苹果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坚持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规律作息,减少熬夜,保证肝脏在夜间得到充分修复;​

乙肝患者规范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避免擅自停药,定期监测病毒载量与肝功能,防止肝细胞持续受损。​

临床数据显示,肝癌早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后,5 年生存率可大幅提高;而晚期患者 5 年生存率不足 10%。这一差距提醒我们,关注身体细微变化 —— 尤其是易被忽视的排便习惯改变,是守护肝脏健康的重要一步。​

别让 “小异常” 拖成 “大问题”​

很多人对 “癌症” 的认知停留在 “剧痛”“消瘦”“黄疸” 等典型症状,却忽略了身体发出的 “早期暗号”。大便次数增多、形态变稀、颜色变浅,这些看似 “微不足道” 的变化,可能是肝脏在向你 “求救”。​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若排便异常持续超过两周,且无法用 “饮食不当”“肠胃敏感” 解释,需及时排查肝脏疾病,而非盲目服用止泻药。肝癌不是 “老年人专属病”,中青年人群若存在高危因素,也需警惕 —— 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信号,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早发现、早干预,才能为肝脏健康筑起防线。​

来源:曹说新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