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世纪以后,技术代替了之前的诗学宗教,成为普遍性的代名词,而艺术则代表着个体的经验,因此对现代性的讨论离不开艺术与技术。艺术在面对技术变革时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研究生会堂·读书会
AI时代:为什么要走向普遍器官学
时间
2025年9月24日14:00–17:00
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A103教室
主讲人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策展人)
对谈嘉宾
杨云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员)
吴啸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
活动主持
齐鹏(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研学中心负责人)
现代性:技术与艺术
18世纪以后,技术代替了之前的诗学宗教,成为普遍性的代名词,而艺术则代表着个体的经验,因此对现代性的讨论离不开艺术与技术。艺术在面对技术变革时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印刷术时代(古登堡):报纸取代圣经,浪漫派面对“死去的自然”,试图让自然开口说话。
摄影术时代:印象派捕捉光影瞬间,在无常中寻找永恒。
电影时代:超现实主义发掘无意识与偶然性,通过梦的自动书写,物的偶发的幽灵化来反抗蒙太奇的逻辑。
电视与数字时代:安迪·沃霍尔以“反电视”的静止影像,揭示大众视觉背后的死亡焦虑。
印刷术时代(古登堡):报纸取代圣经,浪漫派面对“死去的自然”,试图让自然开口说话。
摄影术时代:印象派捕捉光影瞬间,在无常中寻找永恒。
电影时代:超现实主义发掘无意识与偶然性,通过梦的自动书写,物的偶发的幽灵化来反抗蒙太奇的逻辑。
电视与数字时代:安迪·沃霍尔以“反电视”的静止影像,揭示大众视觉背后的死亡焦虑。
每一阶段的艺术都在技术压迫下找到新的感知方式:自然、身体、无意识。而今天,AI技术正在取代人类表面器官(如手、眼)的功能,艺术必须走向更深层的“器官学”。
为何是“器官学”?
——从生命、身体到器官的哲学转向
从生命到身体到器官越来越具体,因为生物演化是以适应新环境的新器官之出现,以及形成相应的功能来标记的。而AI代具器官的出现,恰好是延伸了表面器官,但又不再仅仅是模拟表面器官,它开始独立演化。人类随着生命年岁的加倍,老化与修复,都与具体的器官相关,不仅仅是身体与生命而已。从器官学出发,就会出现移植与免疫的区分,以及自身的再生性与通用性的差异。
因此,艺术作品,尤其是具有重要的生动的艺术作品,必须对自然和生命、身体、器官形成保护,不只是为了某种观念而观念,需要有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的理念,才能在今天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般器官学与普遍器官学
法国著名哲学家斯蒂格勒在2020年疫情期间提出了“一般器官学”,以此来面对我们这个AI技术时代的内在危机,即网络信息算法的程序诱导与控制,消耗了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控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技术看似带来了巨大知识信息的共享与转录复制的方便,但也导致了记忆力的贫困。而灵魂如果丧失了记忆力与注意力,就将彻底失去自身,没有了灵魂的生命,当然就只是技术的寄生者而已。
如何在AI时代重新唤醒灵魂自身的内在感知?我们认为斯蒂格勒的“一般器官学”还不足以面对技术带来的危机,而是要走向我们的“普遍器官学”,因为普遍器官学乃是要唤醒针对技术储存的另一种的“内在化”记忆,不同于斯蒂格勒所继承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所开启的——出离出存的——外在化代具方式,而是要更为彻底回到内在性。但这个内在性不再是胡塞尔的内在纯粹意识与法国现象学的内在自身,而是回到生物性的繁衍器官与生命体的内在器官的遥远记忆或遥远感发,乃至于无感之感。
即面对斯蒂格勒不断发展西蒙东以来的外在化的代具技术的器官学与记忆复制模式,我们要“逆向”而动,回到更为本源与先在的生物宇宙记忆与内在器官的记忆。
一般器官学与普遍器官学,是两种不同方向的记忆模式:前者的外在化进路,是跟随德里达的外在文字的书写技术,走向历史化的代具技术的普遍性,肯定AI的绝对性,以AI技术重构人性;后者的内在化还原,则是跟随中国道教的逆转生命与胚胎干细胞技术,重新激活生物性的DNA基因复制模式,并不反对技术,但面对免疫排斥反应,我们必须以外在技术来激活内在自然的内在技术,与之共感。
普遍器官学,不同于一般器官学的外在化代具技术,而是向着内在化的内脏器官还原,而内在器官又受到生物发育的生物器官的影响,这就形成了四重器官学:生物的发育繁殖器官——各种动物的内在器官——人类特有的身体表面器官——以及技术外在化形成的代具器官。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处理这四重器官学中间的关系。
AI时代艺术何为:记忆与错误
AI目前能模拟大脑皮层逻辑,却无法替代与内脏、情绪、生物节律相关的深层记忆。艺术的出路在于唤醒“内在器官”的感知,如普鲁斯特通过味觉唤醒记忆,而非依赖视觉与符号的浅层操作。真正源自主体的记忆是内在记忆,是来自于味觉、嗅觉的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记忆,这种记忆来自杏仁体、海马体,与我们的情绪有关,激活这一区域的记忆是我们在AI时代独有的能力。艺术家应该建立个人的“记忆图谱”,融合地方性、家族史、生物节律与宇宙记忆,才能在技术同质化的时代中保留生命的独特性。
AI(好像)不会犯错,人类跟AI最大的差别就是AI无法意识到自己在犯错。人类拥有发达的器官,人的器官越发达,差错就越多。在尼采看来,人类是错误的产物。生物多样性正是源于DNA复制中的“错误”,艺术的价值也正在于保留“不可计算的偏差”。AI不会犯错,而人类的创造力恰恰依赖于对错误、痛苦、非理性的接纳与转化。我们必须热爱并培育错误,它是知识的温床,艺术是妄想的培养。
对谈环节:
跨学科下的现代性、身体、器官与记忆
主讲人夏可君(左)与对谈嘉宾杨云鬯(右)
赛博格中的主体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员 杨云鬯
杨云鬯:赛博格处于哪个层次呢?如何讨论赛博格中的主体?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策展人 夏可君
夏可君:赛博格的层次相对复杂。赛博格的主体处于交界面,正如孔雀的羽尾处于表面器官和繁育器官之间。赛博格可能是表面器官与代具器官的中介的结合。
夏可君:现代性的救赎是记忆
瓦尔堡曾经在精神病院待过很多年,他在出院前做了一个演讲,讲到印第安人通过带着蛇舞蹈,就能够使神有所感应,下雨浇灌田野。为什么印第安人能够相信蛇的舞蹈能够连接天人,但是很遗憾现代人不再相信这个,这样一种原始的天人通感的思维方式,这种记忆模式已经消失了。
我们身体的记忆在我们的器官里面在运作。比如基因疾病肺癌,它在人年轻的时候不会发作,不会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可是到了某个阶段按照一定比率就会爆发,并不是一定跟你的生活习惯有关,而是身体的记忆开关启动爆发了。
现代性的救赎如果不是宗教,不是神学的,只能是记忆的。所以每个人必须建构起自己记忆的图谱,个人的记忆的历史:个人史、童年史、地方志、文化历史的记忆,构成专属于你自己的宇宙记忆,这个才是真正的瓦尔堡所要唤醒的内在记忆。
身体跟器官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夏可君:从胡塞尔开始,欧陆哲学已经把手、眼、口、皮肤等表面器官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开始讲内在器官,所以女权主义者讲的是子宫、黏膜、血液等。外在技术可以把我们整个身体的表面器官全置换,如果这个内在的器官同时也被移植,人就彻底没了。
杨云鬯:身体似乎是一个更加普遍性的整全性的一个概念。
夏可君:生命也是,可能是在西方的语境下生命和身体的概念都是笼统的,表面的。
杨云鬯:我们会发现这些进入了21世纪的人类学家当他们谈身体的时候,他们似乎还会把它归结到一个更加整体的的角色上面去。
Q&A:
生命周期、AI共存与普遍器官学
Q:神话、星火与干细胞等概念混杂共存,是否说明艺术追求源于某种“集体无意识”?
夏:要把不同的记忆整合为个人的叙事,艺术的真实践在于“痛点”,而非泛泛的符号,这大概是艺术的秘密。必须用个人的痛苦经验整合记忆,才能避免作品流于表面。蔡国强的“龙”缺乏痛感,因此无法打动人心。
杨:神话具有普遍性(如火的起源),但艺术家的任务是在特殊性中找到个人叙事,如对神话的当代改写。
Q:每个人的身体器官都具有不可替代性,那如果器官被替代掉,可能别人很难能捕捉器官移植前后细微的差别吧?
夏:不一定。所以我说人们应该唤醒内在器官,就是不被表面器官所蒙蔽。因为表面器官是被规训的,表面器官是被套路化的。从我们的各种行为姿态都是被别人塑造过的,或者被社会塑造过的,但是很多内在器官是没有被塑造过的。比如我们幼年时的无意识的习惯,这些是还没有被AI在取代的部分。
Q:朝代、物种、职业生涯是否都有生命周期?
夏:生命奥秘正在于“生命周期”。这是关于宇宙的记忆,生命周期告诉我们,一定会遇到问题,不可能一直上升,有上升必然有下降,当前社会就正处于下降周期,艺术家应静心修炼,而非急于产出。技术可以延长寿命,但艺术的使命是让“快乐的周期”重复,而非痛苦的循环。
Q:我们应该怎样和AI共处?
夏:AI向前,人类应向“回”走。越是技术化,越要唤醒生物性、内脏性、味觉性记忆。艺术是唯一能系统唤醒深层感知的实践。
Q:普遍器官学对于德勒兹无器官的身体这样的理论,还有什么样的推进或者差异吗?
夏可君:德勒兹要打破器官的“功能固化”,强调力量流动;而器官学则要回到器官的“生物—记忆”层面,强调被遗忘的内在感知。二者不矛盾,但侧重点不同。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研学中心负责人 齐鹏
齐鹏:波德莱尔提出,感官在审美层面是相互联系的。从20世纪美术与音乐的关系,到行动绘画与身体的关联,再到器官感知的讨论,我们如何唤醒内在器官,提升视觉敏锐度?
夏可君:不仅要训练眼睛、多看作品,更要“吃得好”。古代贵族能创作艺术,与饮食优质有关。我的哲学概念来自对“鱼”的味觉记忆。艺术与地方性元素密不可分,比如倪瓒与无锡的水墨、黄宾虹与安徽的墨。要唤醒内在感官,不能只依赖图像或AI,而应将视觉向内还原为味觉、嗅觉等身体感知。
齐鹏:如今人口流动频繁,人的成长经历碎片化,这种地域的断裂如何影响内在感知的连续性?
杨云鬯:我生于广东山区,长于广州,家乡是湖南人,每年回乡,后又留学英国多年。身份认同是模糊的。
夏可君:你最爱吃什么?
杨云鬯:出国后最想吃的是湘菜。小时候一点辣不能吃,现在比父母还能吃辣。
夏可君:这正说明基因与家族记忆在塑造味觉。AI能解决外在问题,但无法给予独特性。真正的独一无二,在于每个人内在感官的记忆中被唤醒的部分。那是AI触及不到的、属于你自身的源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 吴啸海
吴啸海: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启发点。我首先警惕的是纯粹从结果论出发去回头评论创作,比如仅仅把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我更关注的是艺术家(如贾科梅蒂)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动机,如何一步步附着于形与色,如何应对感官的生动性。
这让我想到“感”、“觉”的重要性,它超越经验和文化,是艺术的核心动力源。艺术的本质在于我们如何将个人独特的感知唤醒并输出,这直接关联到每个人的个性。也正因如此,我认为艺术在AI时代依然不可替代。AI输出的是历史的集成数据,它周全和不犯“错”,但也无法触及未来的未知。而艺术恰恰关乎个性、自觉与自我认知,它面向未来,这让人会感到踏实。
我们艺术家之所以不那么恐慌,是因为自信于自身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艺术终究是个人内在认知的真诚表达,但这份能力需要不断被开发。
读书会现场
两个主要文本:
Bernard Stiegler:Elements for a General Organology
夏可君文本:《普遍器官学——未来哲学论纲》(搜索Useless College与苇草智酷 网站)
现代性以来以“器官学”为核心的哲学史与技术式的基本主要代表作:
布鲁门巴赫的种族理论与形态驱力理论对于康德的影响,歌德1796年《植物形态学》等著作,1917年汤普森《生长与形态》。
1809年拉马克(1744-1829) 的《动物哲学》( Philosophie zoologique),用进废退与后天习得的器官生成理论。
1858年的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段”,思考机器生产之代具器官的破坏与历史的重要性。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以及《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还有斯宾塞社会生物学与赫胥黎《演化论与进化论》。严复的《天演论》。
1865年克劳德·伯纳德《实验医学导论》对体液与内部环境。Maine de Biran1799年《论惯习》以及Ravaisson的努力理论。
1866年海克尔Haeckel的Generelle Morphologie 《一般形态学》: ontogeny recapitulates phylogeny以及古尔德后来的讨论。
1877 Ernst Kapp (1808-1896)技术哲学纲要 Grundlinien einer Philosophie der Technik 对内在器官、人类器官与代具技术器官等器官投射的历史分析,对192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31的斯宾格勒《人与技术》与1932云格尔《工人》潜在重要影响。
1881年的Wilhelm Roux(1850-1924)的Der Kampf der Theile im organismus对尼采的重要影响。
1905年的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的生理器官之精神分析,口唇-肛门-性器等五期的重演来自于海克尔影响。影响海德格尔的重演。
1913年的雅思贝尔斯的三大卷《普通心理病理学》,总结了精神病学与存在哲学关系。
1921的 Jakob von Uexküll Umwelt und Innenwelt der Tiere 以及1928年Theoretische Biologie,“周围世界”Umwelt对德国现象学人类学舍勒以及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基本问题》动物问题,对普莱斯纳与格伦等直到布鲁门贝格。1960年梅洛-庞蒂《自然》波特曼动物外观形态学。
1943-1963洛伦茨的《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两大卷。 弗里茨的蜜蜂研究以及廷贝亨等其它相关的动物行为学研究。
1964-1965年André-Leroi-Gourhan的 Le Geste Et La Parole两卷本讨论语言与姿态,手和大脑与工具关系。1967至1971年芒福德的《机器神话》两卷集,影响麦克卢汉。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讨论食物与营养问题。皮亚杰1971年的《生物学与认识论》讨论儿童的认识能力与生物功能的关系。1978年的弗卢塞尔的《姿态》现象学。1986年的基特勒《留声机,电影,打字机》及相关著作。
1998-2004年的斯洛特戴克的三大卷“球体学”,尤其第一卷“泡沫”中讨论道家老子81年的胎儿状态。三木成夫的相关著作。
1999年南希《闯入者》心脏移植以及世界皮肤,2000年德里达的《触感,南希》,1985年迪迪埃·安齐厄《自我-皮肤》。
2020年的Bernard Stiegler, “Elements for a General Organology” 及其早期的《技术与时间》三大卷。
研究生院 研学中心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