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知道,李锐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公款违规消费,但事件传播中,“文山散装酒”却意外成为焦点。网友的调侃并非无的放矢——500斤白酒被冠以“公务接待”之名,与“公文包”这一职场符号形成荒诞关联,既讽刺了官场陋习,又暗含对文山酒品质的认可。
云南文山州住房公积金中心原党组书记、主任李锐安排下级购买散装白酒共500斤用于日常公务接待被查。
此事引起了全网的热议。文山州的散装酒也名扬全国。许多网友好奇心顿起:能被一个处级领导用于公务接待的散装酒,一定是好酒吧?
有当地网友说:文山确实有一种本地的散装酒非常好,产量低,大多数人都是自己留着过年过节招待客人,堪比茅台。
如今的文山散装酒因一场违纪事件进入了全国公众的视野。于是,有网友调侃:“这酒该注册‘文山公文包’商标了!”
看似戏谑的提议,细想这不失一个好主意。其折射出市场经济中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如何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捕捉商机,将“负面流量”转化为品牌价值?
大家知道,李锐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公款违规消费,但事件传播中,“文山散装酒”却意外成为焦点。网友的调侃并非无的放矢——500斤白酒被冠以“公务接待”之名,与“公文包”这一职场符号形成荒诞关联,既讽刺了官场陋习,又暗含对文山酒品质的认可。
这种“黑色幽默”式的传播,反而让原本默默无闻的文山散装酒获得了全网关注。
从市场角度看,“500斤散装酒事件”为文山散装酒提供了零成本的曝光机会。
在信息爆炸时代,品牌突破地域限制的成本极高,而一场社会热点事件却能瞬间让地方产品进入公众视野。
尽管事件本身带有负面色彩,但“文山酒堪比茅台”的本地口碑,为后续品牌转化提供了基础。若能因势利导,将“文山公文包”从调侃变为正式商标,或可实现从“负面标签”到“文化IP”的逆袭。
从社会热点中的商机的事例屡见不鲜:
——“章丘铁锅”因《舌尖上的中国》爆红:节目曝光后,章丘铁锅从地方特产变为全网抢购的“网红产品”,当地企业迅速注册商标,规范生产标准,实现年销售额激增。
——“柳州螺蛳粉”借势疫情出圈:2020年疫情期间,螺蛳粉因“宅经济”需求爆发,柳州市政府趁机推动标准化生产,打造“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品牌,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广西公文包”借助网络传而出名扬全国:2023 年,广西男子携 “公文包” 米酒到淄博烧烤店分享的视频引爆网络,网友戏称 “广西人把公文包带出了省”。此后,“公文包”广为流传,进一步将其塑造成 “神秘武器”,形成文化输出,让 “广西公文包” 这一文化符号得到更广泛传播。
以上案例的共同点在于——抓住社会关注点,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品牌资产。
因此,向文山政府建议:抓住“散装酒事件”契机 抢注“文山公文包”商标——对于文山散装酒而言,“500斤事件”虽因违纪引发,但“本地好酒”的口碑是真实存在的。若能以“文山公文包”为切入点,强调“纯粮酿造、家庭珍藏”的品质,弱化事件中的负面关联,或可打造一个兼具地域特色与话题性的品牌,让文山散装酒从“公务接待的配角”变为“市场认可的主角”。
来源:闭着眼睛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