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超强钢”翻车!小字标被骂玩文字游戏,解释苍白网友不买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1 08:46 1

摘要:最新的小米17首发,可以说是一时风头无两,就在人们感慨小米可能又要创造一个神话的时候,风向就不知不觉的变了,尤其是小米新车的发布会上那几个宣传图,更是把小米推上了风口浪尖。

最新的小米17首发,可以说是一时风头无两,就在人们感慨小米可能又要创造一个神话的时候,风向就不知不觉的变了,尤其是小米新车的发布会上那几个宣传图,更是把小米推上了风口浪尖。

而小米9月30日的回应不仅没平息质疑,反而把舆情推向了高潮。从“文字游戏”的骂声到罗永浩的“公道话”,这场围绕“小字标注”的闹剧,早已经不是钢材强不强的问题,而是藏着消费者对品牌最基本的信任焦虑。

9月下旬,小米在新车发布会上重点吆喝“2200MPa小米超强钢”,PPT上硕大的数字配上“行业量产最高强度”的说法,瞬间点燃了全网热情。有博主当场测算:“这强度比1500MPa的钢材承载能力提升超50%,侧碰安全性直接拉满。”

米粉瞬间高潮了,可没过几天,就有人晒出宣传海报的高清图,右下角那行不起眼的小字被圈了出来:“小米超强钢指材质项目名称,材质联合王国栋院士团队、育材堂、东北大学开发”。

这一下,评论区直接炸了锅。有网友调侃:“合着是‘项目名’强,不是钢材本身强?”还有人翻出小米之前的宣传视频,里面只字没提“项目名称”的事,全程强调“钢材强度行业第一”。

这种感觉就像买牛奶看到“高蛋白”,结果小字写“指固体物含量”,不是说产品不好,就是这份“藏着掖着”让人心里不舒服。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业内人士爆料,这种“大字吹亮点,小字补说明”的操作确实存在,但大多用在法律条款里,很少有人把核心技术参数的关键信息藏在角落。

“2200MPa是真的,但特意标‘项目名’就耐人寻味了,难免让人猜是不是想模糊‘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的区别。”这话戳中了关键,毕竟消费者看的是“小米超强钢”的实力,不是项目的名字。

9月30日,小米在“答网友问”里终于正面回应,可这番说辞却成了“火上浇油”。官方说小字标注是“行业通行做法”,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信息需求,又能体现公开透明,还强调“标注不影响材料本身的属性和性能”。

可网友根本不买账。有人直接晒出其他车企的宣传海报:“人家标钢材强度就是明明白白,没见谁把关键信息藏在角落当‘密码’。

”还有人怼得更直接:“真透明就该把‘项目名称’和‘强度参数’放一起,用大号字体写清楚,何必玩这种遮遮掩掩的把戏?”

这种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不是产品不能接受,而是被刻意误导的憋屈。小米这次的回应,恰恰踩中了这个雷点:不提“为什么不显眼标注”,只说“行业都这样”,反而显得没底气。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还强调“备注由小米、东北大学、育材堂一同确认”,试图用多方背书证明没问题。可网友关注点早偏了:“就算三方确认,也改变不了‘关键信息不显眼’的事实啊。”这种抓不住重点的回应,只会让质疑声越来越大。

就在小米舆情发酵到顶点时,罗永浩的介入让事情更复杂了。他在直播里说“这是行业普遍陋习,并非小米独创”,还发文强调“自己是说公道话,不是替小米说话”。 按理说,有圈内人出来澄清“行业惯例”,该帮小米缓解压力才对,可结果恰恰相反。

有网友直接反驳:“行业陋习就是对的?以前大家都标小字,不代表现在还能这么干,消费者早就不吃这一套了。”还有人翻出罗永浩之前吐槽“商家玩文字游戏”的言论,调侃“这是忘了自己当年怎么骂人的了?”

就像罗永浩自己说的,“希望全行业消灭误导性的大小字”,可小米现在的做法,恰恰是在延续这种“误导性”。用“别人也这样”当挡箭牌,反而坐实了“没诚意”的观感。

大家不是不能接受“联合开发”,也不是质疑2200MPa的真实性,只是受不了被刻意“模糊重点”的套路。

与其花心思用“大字吸引眼球,小字规避质疑”,不如大大方方展示所有信息。毕竟,能真正留住消费者的,从来不是宣传的话术,而是技术的硬实力,以及品牌的真诚度。

来源:隔壁老王嘚啵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