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 “咯噔字体” 得低分,欲曝光老师引争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7:44 1

摘要:某高中语文组的王老师在一次月考批卷时,手里的红笔突然顿住 —— 眼前的答题卡上,字迹像拧成一团的棉线,每个字都带着刻意拉长的弯钩,笔画挤在一起分不清横竖,连标点符号都被裹在密不透风的笔迹里。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凑近灯光辨认半天,才勉强看清开头那句 “时光如白驹

某高中语文组的王老师在一次月考批卷时,手里的红笔突然顿住 —— 眼前的答题卡上,字迹像拧成一团的棉线,每个字都带着刻意拉长的弯钩,笔画挤在一起分不清横竖,连标点符号都被裹在密不透风的笔迹里。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凑近灯光辨认半天,才勉强看清开头那句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心底漾起圈圈涟漪”,刚想往下读,下一行的字迹又像藤蔓一样缠上来,看得她太阳穴突突直跳。

这就是学生口中的 “咯噔字体”,写这张卷子的是高二女生小林。王老师后来在办公室提起这事时,还忍不住叹气:“之前找她谈过三次,每次都跟她说考试字体要清晰,她总说‘老师,我这字体有个性,别人都写不出来’,这次直接在月考里也这么写,我批到她的卷子时,光辨认就花了别人三倍的时间。” 最终,这张作文内容原本能得 42 分(满分 60)的卷子,因为字迹难以辨认,王老师只给了 28 分。

消息传到小林耳朵里,她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而是在班级群里抱怨:“老师根本不懂得欣赏,我花了那么多时间练这种字体,她连仔细看都不看就打低分,这不是针对我吗?” 甚至有同学说,小林还翻出王老师平时强调 “卷面整洁” 的课堂录音,打算发到网上 “讨说法”,觉得老师 “扼杀个性”。

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听了,都想起类似的经历。数学组的张老师接过话:“上次有个男生,写解题步骤时故意把数字写得歪歪扭扭,还在等号旁边画小星星,我让他重写,他说‘这是我的专属解题风格’,结果期中考试时,最后一道大题的关键步骤因为字迹潦草,被阅卷老师当成了计算错误,直接扣了 5 分。”

这些学生总觉得 “有个性” 的字体是加分项,却忘了考试阅卷的基本规则 —— 尤其是中考、高考这类大规模考试,每个阅卷老师每天要处理上千份卷子,平均每道题的批阅时间只有几十秒。去年参与高考语文阅卷的李老师曾在分享里提到:“如果卷面字迹看不清,哪怕内容再好,老师也没办法给分。有次批作文,一篇文章开头写得不错,但后面字迹越来越乱,最后两段完全认不出来,只能按最低档给分,其实特别可惜。”

小林的班主任后来找她谈话时,翻出了往届高考的答题卡样卷 —— 那些得高分的作文,字迹未必多漂亮,但每个字都横平竖直,段落清晰,标点符号摆放整齐。“你觉得‘有个性’的字体,在阅卷老师眼里就是‘麻烦’,” 班主任指着样卷上的红圈标记,“你看这个‘的’字,你总把最后一笔拉得特别长,有时候会和下一个字连在一起,老师很容易看成‘得’,意思全变了,这分丢得冤不冤?”

可小林还是不服气:“我觉得好看就行啊,为什么非要跟别人写得一样?” 这种想法,在青春期学生里并不少见。隔壁班的语文老师还遇到过更极端的情况:一个男生为了让自己的字体 “与众不同”,特意把 “一” 写成波浪线,把 “人” 字的撇捺画成翅膀的形状,月考时,连选择题的选项 “A、B、C” 都被他改成了艺术体,阅卷老师差点误以为是作废卷。

更让老师头疼的是,这类自恋型学生比差生更难沟通。张老师教过一个数学差生,起初连基础公式都记不住,但肯听劝,每天放学留下来练题,半年后成绩就从 30 多分提到了 70 分。可像小林这样的学生,总觉得自己的 “个性” 比分数重要,老师指出问题,她会觉得是 “老师不懂我”;家长念叨两句,她就反驳 “你们老了,跟不上潮流”。

小林的妈妈后来私下找王老师聊天时,语气里满是无奈:“在家里我也跟她说过好多次,考试不是比谁的字特别,是比谁的答案能让老师看清楚。她每次都跟我急,说我‘功利’,还说她的同学都觉得她的字好看。” 有一次,妈妈偷偷把她的 “咯噔字体” 作业本拿给做书法老师的亲戚看,亲戚直摇头:“这不是练字,是故意破坏书写规范,每个字的结构都被拆得乱七八糟,长期这么写,连基本的笔画顺序都会记混。”

其实,教育部门早就明确过考试卷面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高考阅卷工作规范》里提到,“非选择题需保证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字迹难以辨认的答案,可酌情扣分”。去年某省教育考试院还公布过一组数据:在语文作文阅卷中,字迹潦草的试卷平均得分比字迹清晰的低 8-10 分,数学因为字迹导致的误判扣分,平均每份卷子有 3-5 分。

王老师还见过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案例:三年前有个学生,平时模拟考成绩稳定在 600 分左右,高考时却因为用了类似 “咯噔字体” 的笔迹,语文作文比平时少了 15 分,数学最后两道大题因为步骤看不清被多扣了 8 分,最后没能考上心仪的大学。“那个学生后来回学校看我时,说最后悔的就是当初不听老师的话,觉得‘个性’比分数重要,结果高考栽了大跟头。”

可即便有这样的例子,还是有学生觉得 “那是他运气不好”。小林甚至在作文里写:“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写一样的字,那还有什么意思?我的字体是我的名片,是我独一无二的标志。” 王老师把这句话划出来,在旁边批注:“考试的答题卡不是展示‘名片’的地方,是让你把努力转化为分数的地方,连字都看不清,再‘独一无二’的想法也传不到老师眼里。”

办公室里的老师们还发现,这类喜欢 “咯噔字体” 的学生,大多有个共同点:平时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又不愿意接受批评。有次年级组开家长会,小林的妈妈说:“她在家写作业时,要是我多说一句‘字写得乱’,她就把本子一摔,说‘你根本不懂审美’。” 还有个男生,因为老师批评他的字体,竟然在作业本上写 “你不配批我的作业”,气得老师只能请家长来学校。

高考阅卷组的李老师曾说过:“我们不是要扼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希望他们明白,考试有考试的规则。你可以在日记本上写任何喜欢的字体,但在答题卡上,清晰、易读才是第一准则。每年都有学生因为字迹丢分,我们看着也可惜,但阅卷时间有限,实在没办法逐字辨认潦草的字迹。”

现在,小林的月考卷子还贴在语文组的公告栏里,旁边放着一张字迹清晰的高分卷,王老师想让其他学生看看两者的差别。有学生路过时会小声讨论:“左边的字看着好费劲啊,要是我批卷,我也不想看。” 也有学生说:“其实她写工整点应该挺好看的,为啥非要搞这么复杂?” 可小林每次路过公告栏,都会把头扭向一边,还是没觉得自己的字体有问题。

上周的数学小测,张老师又在卷子堆里发现了 “咯噔字体”,是另一个女生写的。他拿着卷子去找那个女生,女生低着头说:“我觉得小林的字挺好看的,就学着写了。” 张老师没多说,只是把去年高考因字迹丢分的案例打印出来给她看,女生翻着纸页,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却还是没说要不要改。

老师们偶尔会在办公室里讨论:为什么现在有些学生宁愿为了 “个性” 丢分,也不愿意写工整的字?是觉得 “与众不同” 比成绩重要,还是根本没意识到高考阅卷的残酷性?有老师猜:“可能他们觉得高考还远,现在犯点错没关系,等真到了高三再改也来得及。” 可王老师却摇头:“写字的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比学知识点还难,等到高三再着急,就晚了。”

有次课间,几个学生围着公告栏里的卷子争论,一个男生说:“我觉得老师太严了,稍微有个性点的字都不给高分。” 旁边的女生反驳:“严吗?要是你批卷子,看到密密麻麻的字,你能有耐心看下去吗?” 男生张了张嘴,没再说话。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公告栏上,左边 “咯噔字体” 的卷子和右边清晰的卷子并排放在一起,像是在无声地讨论:考试里的 “个性”,到底该放在哪里?

来源:我写一场春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