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财富网站又开始有这类的文章涌现了,《统计称今年以来股民人均赚超2万元》,好像一片繁荣,皆大欢喜,场外的人看了不免心猿意马,跃跃欲试。场内的看了头脑也免不了发热,开始满仓满融,开始盘算着存款搬家。
某财富网站又开始有这类的文章涌现了,《统计称今年以来股民人均赚超2万元》,好像一片繁荣,皆大欢喜,场外的人看了不免心猿意马,跃跃欲试。场内的看了头脑也免不了发热,开始满仓满融,开始盘算着存款搬家。
曾几何时,熊市下跌最厉害的那段时间,也出现过类似的文章,只不过是中国股民平均亏损几大几万一样,不过那时候大多数股民是真真实实的亏损。
这一类文章并不能反映股民的一个真实的生存状态,也仅仅说明了这个市场的情绪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临界点而已。
还是借古鉴今来看看历史,2020年A股出现"人均赚10万"报道中,前10%账户贡献了72%的利润2021年基金"平均收益20%"背后,50%基民实际亏损超5%。
在回顾一下市场出现这种言论之后与顶部的关联,2007-05媒体出现 "黄金十年" ,见顶为5·30印花税上调前夜,后续跌了12个月,下跌幅度 65% 。2015-04媒体出现 "万点论",见顶为融资余额达2.27万亿峰值,随后下跌8个月,跌幅 48%。2020-07 媒体出现"结构性牛市" 、基金发行2万亿,见顶信号创业板换手率超5% ,随后2022年跌了32%。
资本市场就是喜欢"造神运动"。当媒体开始制造全民盈利的假象时,往往意味着先知资金已经完成布局,正在寻找接盘者。很扎心却是事实。当然并不是叫你清仓,毕竟这一段最肥美!金融市场是唯一一个出租车司机比量子物理学家更赚钱的地方,因为这里奖励运气而非智慧。
说一个真实的本质,融资利息(年化8%+)、交易佣金(万2.5)、滑点成本等未被计入2015年股灾前融资余额达2.2万亿,杠杆成本实际吞噬了真实收益。印花税、交易佣金、融资利息……这些费用如同磨盘,日夜不停地从市场血液中流失。首先,这个“人均赚2万”是在没有扣除这些巨额成本前的毛利润。真实的情况是,这个巨大的资金池,在支付了庞大的运行成本和少数人的巨额利润后,剩余的部分才由亿万人分食,其结果必然是多数人亏损填补少数人的辉煌。
市场肯定不是共产主义大锅饭。
增量财富的绝大部分被极少数顶级玩家(产业资本、大型机构、顶级游资)所攫取。
就像一个房间里,马斯克和10个普通人平均,人人都是亿万富翁,但这改变不了那10个人真实的经济状况。就像我跟马云、马化腾平均一下财富一样,没有任何的意义。要知道,全球基尼系数普遍超过0.6(0.4为警戒线),说明财富集中度已突破传统认知边界,平均数幻觉只不过是统计工具与现实体验的断裂,你的账户盈亏,与“平均数”几乎没有关联。
另外,市值增加是纸面富贵,只要没有卖出,盈亏就尚未尘埃落定。这个大家心里都清楚,只不过都不愿意去面对。
今天人均赚2万,可能下个月一轮波动就变成了“人均亏3万”。
就好像风暴之中航船,你能准确的测量它的高度吗!水下汹涌的暗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利润吞噬干净。
牛市只是规则制定者对大量股民的掠夺,相信这一轮牛市结束的时候会有大量的中产返贫。
媒体和乐观主义者热衷于传播此类消息,目的无非是制造财富效应,吸引更多的“新韭菜”和资金入场,为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我们得看透现象中隐藏的本质。这对于已经身在局中的巨头而言,是维持游戏继续的必要条件。
但对于个体投资者而言,这种叙事极易引发错失恐惧症情绪,让人在焦虑和贪婪的驱使下,在市场已然高涨时盲目冲入,最终成为承接别人利润的“最后一棒”。
最后想说一句,投资的成败是你个人账户的净值曲线,与别人无关,更与那个虚无缥缈的平均数无关。你的决策、你的情绪、你的纪律,你的投资习惯才是决定你账户命运的唯一要素。少看那些焦躁的言论,或者反着看!你只是一个散户,一个信息、资金、工具都极不对等的弱势群体而已。
来源:山霄神神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