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抖音,他的账号名称变成一串乱码,主页标注 “因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已被禁言”;微博更彻底,粉丝清零,账号直接显示 “无法查看”;B 站搜遍关键词,连半点痕迹都找不到。这个差一点就成 00 后的江苏小伙,终究没能在互联网上留住自己的名字。
9 月 30 号晚上,不少网友发现,曾靠 “逆天言论” 吸粉 172 万的网红户晨风,突然从互联网上消失了。
打开抖音,他的账号名称变成一串乱码,主页标注 “因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已被禁言”;微博更彻底,粉丝清零,账号直接显示 “无法查看”;B 站搜遍关键词,连半点痕迹都找不到。这个差一点就成 00 后的江苏小伙,终究没能在互联网上留住自己的名字。
消息传开后,评论区里几乎听不到惋惜声。有人翻出他过往的言论截图,直言 “早该封了”;还有人盘点他的 “黑历史”,从 2023 年第一次被封到 2025 年彻底凉透,密密麻麻记了半屏。
草根逆袭?从 “购买力挑战” 到 “苹果人优越论”
谁能想到,这个后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网红,早年也是靠 “接地气” 起家的。
户晨风 1998 年生在镇江农村,高中学历,干过汽修工、机械工,2023 年才全职做自媒体。
刚开始他拍的 “购买力挑战” 很圈粉:用 100 元逛菜市场、记录养老金老人的日常,真实得让网友想起 “身边的普通人”。靠着这些内容,他 2024 年 5 月就攒够 10 万粉丝,巅峰时月入 11.3 万,其中 9.4 万都来自直播打赏。
但走红像块试金石,很快暴露了他的底色。2024 年起,他的视频彻底变味:不再聊普通人的生活,转而构建一套 “消费分级体系”。直播连麦时,他不问别的,先问 “你用什么手机”—— 用苹果,他客气两句;用安卓,要么直接挂麦,要么嘲讽 “音质差,底层人才用”。
这套逻辑被他延伸到极致:“苹果人 = 精英 = 本科以上”“安卓人 = 底层 = 大专以下”,甚至发明 “安卓学历”“苹果大学” 的说法,把末流 985 归为 “低价值群体”。有网友反驳 “用什么手机关阶层什么事”,他直接回怼 “月入 5000 的人不配和我说话”。
逆天言论合集:从贬低国产到冒犯传统
如果说 “手机分级” 只是拜金,那他后续的言论更让人咋舌。
在他眼里,消费品牌成了 “宜居标准”:“没有山姆会员店、苹果直营店、国际机场的城市,不配留年轻人”。
对国产品牌,他更是张嘴就贬:“安卓厂商该放弃 2500 元以上市场”“国产电车续航虚标 50%”,转头就吹 “手机只认苹果,电车只选特斯拉”。可他似乎忘了,国产安卓机的快充技术、国产车的智能驾驶,早就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
最让网友愤怒的,是他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年夜饭不如麦当劳好吃”,这句话在今年 1 月一出,直接冲上热搜。在他看来,麦当劳的 “工业美味” 秒杀家庭宴席,却完全无视年夜饭里的团圆意义 —— 那桌菜里的饺子、炖肉,藏着的是几代人的亲情记忆,从来不是单纯的 “食物”。
更离谱的是,他还把矛头对准公共政策,吐槽高铁站 “修得太宏伟浪费”,公然鼓吹 “最好私有化”,被网友骂作 “挑衅国家制度”。
屡封屡犯:流量狂欢的代价
其实,这不是户晨风第一次被封。
2023 年 3 月,拍养老金视频违规,封;2024 年 4 月,碰政治敏感问题,封;2024 年 5 月,贬低国产后又封…… 可每次封禁都像 “隔靴搔痒”,没过多久就解封,反而让他觉得 “极端言论能博流量”,变本加厉地挑动对立。
他的粉丝里有不少未成年人,却被他灌输 “物质决定地位” 的扭曲观念:努力没用,选对品牌才重要;中小城市没前途,逃离才是捷径。那些认同他的 “苹果用户” 疯狂打赏,让他彻底陷入流量陷阱 —— 毕竟,90% 的收入都靠直播打赏,争议越大,钱来得越快。
直到 9 月 30 号这次全网封禁,才算给这场闹剧划上句号。即便还有人发现他 9 月 20 号新开的小号,可没有真人出镜的 “切片账号”,终究撑不起曾经的热度。
消失的网红,留下的警示
户晨风的结局,早藏在他的言论里。
从农村走出的草根,本该更懂普通人的生活,却靠贬低底层、制造对立牟利;靠着平台流量起家,却反过来挑衅公序良俗。他的封禁不是 “突然死亡”,而是一次次触碰红线后的必然结果。
如今再搜 “户晨风”,只剩下网友整理的 “言论合集” 和媒体的批评文章。那个曾经月纳税 3 万、炫耀 “高收入” 的网红,最终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互联网从不是 “恶言恶语的保护伞”,流量再大,也大不过规则。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