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丹桂的甜香随风轻漾,拂过杭州建德古镇的青石板路。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我们怀揣沉甸甸的敬意,轻叩寿昌镇溪边路一座老宅的木门。门轴“吱呀”一声转动,光影中走出一位身着藏青中山装的老人,笑意温煦。他胸前那枚抗美援朝纪念章,缀着细碎的
文丨钱金生、郑凯、钱铖
金秋十月,丹桂的甜香随风轻漾,拂过杭州建德古镇的青石板路。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我们怀揣沉甸甸的敬意,轻叩寿昌镇溪边路一座老宅的木门。门轴“吱呀”一声转动,光影中走出一位身着藏青中山装的老人,笑意温煦。他胸前那枚抗美援朝纪念章,缀着细碎的秋阳,宛若战火熔铸的荣光,更似一个民族不屈脊梁的生动见证。
冰雪淬炼,铸就钢铁脊梁
1950年,26岁的曹天眷放下书本,扛起钢枪,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27军特务团高机连的一名战士。长津湖的冰雪,是他刻入骨血的记忆——零下四十度的寒风如刀割面,单薄的军装难以抵御刺骨的严寒。战士们雪中潜伏六昼夜,睫毛凝霜又化水,耳廓冻得发紫却浑然不觉,一个个身影如冰雕般坚守阵地。曹老指尖轻抚耳际那道浅褐色疤痕,语速缓慢,似在翻阅泛黄的时光:“那时我们都冻得像冰,可眼里的火,从未熄灭。”
他们肩负物资押运重任,在没膝的积雪中艰难前行,硬是提前三天抵达前线。冻疮啃噬的双脚每走一步都疼痛钻心,却凭着“昼守夜攻”的顽强意志,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周旋。曹天眷所在的高机连击落击伤敌机数十架,荣膺集体一等功;他个人亦因英勇表现,荣立二等功。谈及荣誉,老人眼中泪光闪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勋章,是全连战友用命换来的——许多人,没能等到雪化那天。”
功勋深藏,书写平凡坚守
1955年,硝烟散尽,曹天眷带着一身伤痕解甲归田,分配至建德供销社。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他手握资源调配之权,心中却恪守“从战火中走来,绝不占公家半分”的信念。亲友请托“通融”,他总是言辞恳切而坚定:“公家的东西,一分一厘都要按规矩办。”即便妻子重病、儿子下岗,他也未曾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仅凭微薄工资撑起全家生计。
2010年,家人偶然打开他床底那只锈迹斑斑的军用铁皮箱——二等功奖章的鎏金已淡,集体一等功奖状边角脆黄,还有一本战地日记,字里行间浸透雪地坚守与家国情怀。这些被岁月尘封半个世纪的功绩,直至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才为世人所知。面对浙江电视台的镜头,老人谦逊摆手:“我只是万千志愿军里最普通的一个兵,算不得什么。”
精神如灯,照亮后来之路
退休后,曹天眷成为红色记忆的“播种者”。他拄拐走进校园,用冻伤变形的手指在黑板上勾勒长津湖的地形,将“冰雕连”的壮烈娓娓道来;他坐在社区长椅上,紧握晚辈的手,反复叮嘱:“今天的好日子,是战友们用命换的。”2024年8月,《雷锋》杂志以三个整版报道他的事迹。窗边阳光下,101岁的他持放大镜逐字阅读,颤声低语:“能为祖国打仗,能见证祖国强盛,是我此生最大的光荣。”
在子女心中,曹天眷是严父,更是人生的灯塔。他常教诲子女:“做人要像松柏一般正直,如大地一样踏实。”小女儿选择军人作为伴侣时,他欣慰地说:“军人的肩头是家国,心里是责任,这样的婚姻最珍贵。”2023年百岁寿辰,他婉拒庆典,却在家人播放自制纪录片《光荣的岁月》时,脸上绽放出宁静而深远的笑容。于他而言,功名早已如云烟过眼,唯对党和人民的赤诚永不褪色。
山水为证,老兵精神永续
新安江畔,粼粼波光映照着他安详的面容。老人的目光仿佛穿越江水与岁月,重回那个铁火交燃的年代。长津湖的冰雪早已消融,但捐躯的英雄永远烙印在民族记忆深处。曹天眷犹如江边那棵老樟树,树干刻满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将红色基因深植脚下热土。
告别时,夕阳为他的身影镀上暖金。那微微佝偻却始终挺直的脊梁,宛如一座无声的丰碑,矗立于中华大地,也矗立于每个后来者心中。它不喧哗,却震彻心扉;不张扬,却将抗美援朝的精神——坚守、赤诚、家国担当,轻轻诉说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听。这是一位老兵的初心,也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图腾。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