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当地,有一句农谚“不怕八月十七雨,就怕八月十七晴”,八月十七是啥日子?有何说法呢?从这句农谚来看,八月也就是秋收秋种秋播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是降雨还是晴天,确实会对后续的农作物产生一个重大阿德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在我们当地,有一句农谚“不怕八月十七雨,就怕八月十七晴”,八月十七是啥日子?有何说法呢?从这句农谚来看,八月也就是秋收秋种秋播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是降雨还是晴天,确实会对后续的农作物产生一个重大阿德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
农历的八月十七是啥日子?
翻开日历的话,你会发现,农历的八月十七,乃是寒露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一个带有寒字的节气,它的确定,源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交“寒露”节气。这通常在每年公历的10月7日-9日。它的到来,标志着时节从仲秋迈向季秋,是天气由凉转寒的转折点。
古人把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意思是,此时节鸿雁大举南迁;古人浪漫地认为雀鸟会潜入水中变成蛤蜊(因贝壳纹路似鸟);而菊花已普遍开放。这生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物候的细微观察。
寒露节气,也有很多的习俗,比如说登高赏秋,还有吃螃蟹,正所谓“寒露发脚,霜降捉着”,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食蟹好时节。此外,寒露前后产的茶叶味道更显醇和,谓之“寒露茶”,也值得我们去喝。
饮秋茶,以及防秋燥,添秋衣等等都是寒露的一个习俗,当然最为重要的自然还是农事活动,这个时候,正是华北地区收割玉米、播种冬小麦的关键期;南方则是晚稻抽穗灌浆、管理棉花的时候。农谚“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说的就是这个阶段。
为啥说“不怕八月十七雨,就怕八月十七晴”?
这句农谚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如果这天降雨,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季乃至冬季,雨水会相对充沛。在古代的农耕社会,及时的秋雨和冬雪(“瑞雪兆丰年”)对土壤保墒、冬小麦生长以及来年春播都至关重要。
反之,如果这天晴朗无雨,则被认为是一个干旱的信号。它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雨水稀少,可能出现秋旱,甚至整个冬天都将是少雪的“干冬”。这会导致土地干裂,冬小麦无法安全越冬,并直接影响来年的春耕和收成。
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来,古人之所以怕,倒不是怕天气本身,因为不管是晴也好,雨也罢,其实对人造成不了太多的一个影响,反之,如果这个时候出现天晴,那么后续的缺水,还有歉收的一个风险,才是人们真正要考虑到的事情。
寒露节气的到来,标志这气候的一个转变,而这个时候向哪个方向转变,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如果说天气出现了下雨,那么后续天气比较的凉快,冬天可能会更加的寒冷,那么自然作物也会生长的比较好,反之,如果天气炎热,那么秋凉还没有到来,就会影响到作物的一个生长。
当然这些都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而且通常也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要想真正知道天气的具体情况,我们还是要多观察天气预报,毕竟这个时候的天气预报,其实已经是非常准确了,这样我们也能更好的安排农事活动。
来源:小谈食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