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丨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1 09:23 1

摘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原大地,无数名字中嵌着“国”字的普通人,以各自的坚守与担当,诠释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深厚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原大地,无数名字中嵌着“国”字的普通人,以各自的坚守与担当,诠释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深厚情怀。

周国胜深入小区了解物业运营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摄

政协委员周国胜

基层问暖,以真情履职为民解忧

“新的供暖季即将开始,您对供暖工作有什么期盼?”9月29日,在许昌市魏都区绿城小区,许昌市政协委员、许昌市魏都区领秀百货贸易商行经理周国胜与小区物业经理、业主代表深入交流,笔记本上记满了民情细节。

“名字是父亲起的,哥哥和我都是‘国’字辈,叫‘国刚’‘国胜’,寓意‘个人刚强’‘国家胜利’。父母还反复叮嘱我们‘无论做什么,心里都要装着国家’。”54岁的周国胜谈起自己名字的由来,眼中闪着光芒。

周国胜的成长史,是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人凭借勤劳双手改变命运的缩影。20世纪90年代,进城打工的他抓住机遇,在许昌市魏都区古槐街开起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领秀”服装店。“创业初期,正是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好时候,这给了我在服装界闯荡的底气。”周国胜说,靠着诚信品质和优质服务,公司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朋友圈”逐步扩大,服装店成功地“开”进了许昌胖东来卖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自2005年起,周国胜多次当选为许昌市政协委员。他将务实作风带入履职实践,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提交的提案多聚焦于民营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他与团队成员王伟芳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提交了《关于降低供暖费的提案》《关于分户计量收取供暖费的提案》,得到了许昌市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使困扰许昌市民多年的热损费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消息传来,受访小区业主专程送来锦旗,周国胜却把荣誉藏进抽屉,他认为:“委员的价值,不在锦旗在落实。”

履职之外,周国胜的家国情怀更藏在细微处:身为民建会员的他,积极捐款捐物,参与孤独症儿童帮扶等活动,用爱心温暖特殊群体;在企业发展中坚持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把社会责任融入日常经营。

“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始终和脚下的这片土地、与这个伟大的国家联系在一起。”周国胜动情地说,“国家繁荣,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国家进步,我们才能梦想成真。”

李建国在巡检设备。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珊珊 摄

一线工人李建国

炉前坚守,用青春写就报国诗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赵珊珊

9月26日下午3点30分,还原炉渣口开启,赤红渣料裹挟热浪倾泻而下。李建国紧盯炉内渣线高度,在数值降至730厘米的瞬间,果断下令:“停止放渣。”

李建国是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集团”)综合回收厂火法工段锑还原炉车间生产一班班长。自22岁进厂起,他的青春就与实业报国紧紧联结在一起。

2005年,怀揣满腔热情,李建国进入豫光集团,成为一名锑熔炼炉前工。

锑熔炼,即从含锑渣料中回收粗锑。这一过程中,炉前工岗位尤其关键。

“厂里最早用的是反射炉,车间里烟熏火燎,炉前温度超过50℃,一个班次下来,工作服上全是汗渍结成的盐霜。”李建国回忆道。

但他从不叫苦,一门心思扑在技术钻研上,常常下班后还追着老师傅请教。很快,勤奋好学的他便脱颖而出。

2012年,豫光集团在全国率先实现锑底吹熔池熔炼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因表现突出,李建国次年被调入新建的锑还原炉车间,并逐渐成长为骨干。

近年来,随着国内有色冶炼行业的飞速发展,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大幅改善。“过去全靠人工,现在是机器管炉、人管机器。”李建国说,自己要掌握的技能也随之拓宽,样样都要精通,“得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

当前,全球锑资源日益紧张,上游含锑渣料品位持续降低。为确保粗锑产量稳定,李建国所在的综合回收厂将含锑烟灰、湿法浸出渣等作为混合原料投入生产,这对熔炼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建国与同事们自我加压,不断推进技改,大大增强了炉体对多种“粗粮”的适应能力。

“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把生产搞好,保障供应,就是为国家出力。”李建国语气坚定。

谈到家庭,李建国脸上洋溢着笑容——有车有房,两个孩子都在市区读高中。“国家强盛,企业兴旺,我们一线工人心里踏实,干起活来也更有劲!”他说。

耿国安和他的玄天锣鼓团队正在表演中。 爨喆 摄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耿国安

锣鼓铿锵,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爨喆

“咚咚锵!咚咚锵!”黄河岸边的锣鼓声穿越百年。9月30日,今年70岁的耿国安挥棒指挥时,皱纹里都藏着韵律。这位土生土长的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街道家王庄村人,用一生守护着玄天锣鼓这门非遗技艺,也用鼓点奏响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赤诚赞歌。

1955年出生的耿国安,6岁便开始跟随祖辈学习锣鼓技艺。1973年,看着村里老艺人仅凭记忆传艺,鼓点随时可能失传,耿国安暗下决心:“得把老祖宗的好东西留下来。”他跟着父亲和老艺人对锣鼓韵律认真记诵,又翻遍古籍查找资料,终于在1981年将口口相传的鼓点整理成系统的鼓谱。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锣鼓面临“年轻人不愿学”的困境。耿国安却想着“要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才能走得更远”。他主动对接回村大学生,把黄河鼓声的震撼、仰韶庙底沟的灵动融入玄天锣鼓之中,创新推出《黄河奔腾》《国泰民安》等曲目。近百名大学生被他的热情感染,主动加入鼓队,用青春活力为古老艺术注入新动能。如今,玄天锣鼓不仅在村里热闹,更走进了城市社区、校园、企业,甚至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省级非遗展演的舞台,成了展示三门峡文化、讲述民间艺术故事的一张名片。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耿国安的坚守远不止于此。他先后投入30余万元,购置鼓、锣、镲、铙,组建农民鼓乐团,每年演出五六十场;成立“大河之声”合唱团,在首届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上摘得银奖;自掏腰包购置1300多套演出服装,全身心投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

每年元宵节的三门峡黄河公园,玄天锣鼓铿锵鼓点震彻河岸。耿国安望着欢腾的人群,眼中泛起泪光。正如他常说的:“我守的是锣鼓,更是咱国家的文化根脉。”

耿国安用奋斗的时光证明,平凡人也能以热爱为笔、以行动为墨,在祖国的文化长卷上写下动人的一笔。

殷国忠家庭农场的猕猴桃喜获丰收。 受访者供图

种植大户殷国忠

返乡种果,带领更多乡亲享“甜蜜”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刁良梓 通讯员 苗银

“老殷,快点装车喽!”9月29日一大早,位于汝南县金铺镇老金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已经忙碌起来,老殷和妻子将新采摘好的猕猴桃搬上车,准备赶往驻马店市的展销会上售卖。

老殷名叫殷国忠,1965年出生于汝南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6人,殷国忠排行老二。“家里有一个哥哥叫殷国明,我叫殷国忠,弟弟出生后取名殷建国,父母希望我们兄弟几人努力上进,为国尽忠。”提起自己名字的来历,殷国忠总会感到自豪。

殷国忠的成长环境浸润着家国情怀。“父亲是一个木匠,话不多,却以言传身教培育子女的爱国心。”殷国忠回忆道,“为了让兄弟几人将来有出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父母硬是把我供到了高中毕业。”

1986年,殷国忠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此后他扎根乡村小学,开启了十几年的教书生涯,通过语文课本中一个个可触可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那时候以为自己会当一辈子教书匠,没想到2002年家里突逢变故,我选择了外出闯荡,在外打拼17年。”殷国忠说。2019年,他返乡创业,成立家庭农场,开始种植猕猴桃。

埋杆、拉线、浇水、疏花疏果……在精心的养护下,2022年,殷国忠种植的猕猴桃第一年挂果就大获丰收。然而,到了销售季,销路却打不开,这可愁坏了殷国忠一家。“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国家的一个帮扶项目,中国邮政一下子帮我们销售了400多单!”殷国忠感慨。2024年,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他的产品借助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走向了全国市场。

如今,殷国忠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了周边400余户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我能有今天,离不开祖国的扶持与帮助,我也想力所能及回馈社会。”老殷在心里盘算着,要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乡亲跟他一起享受这份“甜蜜”事业。

叶乾国在连霍高速开封段指挥交通。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摄

高速公路路政员叶乾国

守望长路,为旅途点亮温暖明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砚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9月28日早上6点,连霍高速开封段仍笼罩在秋日的薄雾中,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封分公司路产管理大队副大队长叶乾国和队员们已完成第一轮巡查。刚回到办公室,对讲机里又传来新的路况信息。“这就出发。”他利落地起身,动作间仍可见当年在部队时的影子。

1992年,21岁的叶乾国踏入军营,4年军旅生涯,他把忠诚、担当、坚毅刻进了骨子里。1996年退役后,他进入交通运输系统工作,一干就是29年。

“军装虽脱,军魂永存。”叶乾国始终保持着军人作风,被子还是叠成“豆腐块”,应急响应永远快人一步。

去年寒冬的一个深夜,连霍高速开封段发生货车侧翻事故。叶乾国带队赶到时,发现散落的货物堵塞了整个车道。他迅速安排人员设置警示标志,协调吊车,带头搬运货物。当时气温已是零下8℃,他却干得满头大汗。不到1小时,道路恢复通行。

工作29年来,叶乾国换了6个岗位,每个岗位他都从零开始,直到成为行家里手。

在永城收费站时,他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收费员找零钱的速度影响了车辆通行效率,于是便研究出“预找零”工作法——在车辆排队时提前备好小额钞票。这个简单的方法,让车辆通行效率提升了15%。

2022年9月,他调任高速通行费管理部门负责人。面对全新的业务领域,这位老兵又拿出了当年在部队接受新兵训练时的劲头——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研读政策文件,不到3个月,他就牵头制定了一套收费管理规范。

在叶乾国看来,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

今年“五一”假期,一辆外地旅游大巴在开封路段发生故障。正在值班的叶乾国一边协调转运车辆,一边联系景区为游客开通绿色通道,处理完这些,他又帮助司机联系维修厂。

叶乾国深知,越是节假日,守护道路畅通的责任就越重。在交通运输系统工作以来,他有10多个春节是在高速路上度过的。

“我愿做一名永远的‘守路人’,守护好这份‘流动的幸福’。”叶乾国说。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