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出现腹泻、肚子痛,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得了肠癌、结肠炎,甚至吓得不敢吃饭、不敢上班。但根据这项研究,即便是反复发作的肠炎,只要没有六个关键症状,其实大多数人都不需要过度焦虑,更不必自我禁食,正常饮食反而有助于缓解症状。
复旦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让我这个看惯了各种肠炎病人的老医生,也重新思考了一下“病情严重”这四个字的含义。
很多人一出现腹泻、肚子痛,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得了肠癌、结肠炎,甚至吓得不敢吃饭、不敢上班。但根据这项研究,即便是反复发作的肠炎,只要没有六个关键症状,其实大多数人都不需要过度焦虑,更不必自我禁食,正常饮食反而有助于缓解症状。
我接诊过不少年轻患者,腹泻三天、肚子一阵阵绞痛,脸色发白,情绪紧张到不敢吃一口饭。有个23岁的女生,连续腹泻十来次后跑来门诊,说自己查了网络文章,担心是不是溃疡性结肠炎或肠癌。
我给她做了详细检查,排除了严重病变,结果是轻度病毒性肠炎。她苦着脸问我能不能吃饭,我说得吃,轻症肠炎不吃饭反而拖慢恢复。她半信半疑地试了三天,症状明显好转。
复旦团队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接受观察的近千例肠炎患者中,超过七成的人症状都在一周内自行缓解,未发现结构性肠道损伤或癌前病变。
研究特别强调,没有以下六个症状的患者,病情一般不算严重:持续高热、肉眼血便、体重显著减轻、夜间腹泻、贫血、持续超过两周的腹痛。这六项症状,才是我们在临床上真正警惕慢性炎症性肠病或肠道肿瘤的“红旗信号”。
有些人腹泻一两天就慌忙服用抗生素,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绝大多数急性肠炎是病毒感染所致,比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用抗生素根本无效,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延长康复期。
正常人肠道里住着超过千种细菌,这些“住户”彼此平衡,才能维持肠道正常功能。随便用药,就像把整栋楼的居民都赶走,反倒让坏细菌趁虚而入。
我们常说“肚子不舒服就吃点清淡的”,这是对的,但“清淡”不是“绝食”。肠黏膜修复需要能量和蛋白质,完全不吃饭只会让身体更虚弱。
我通常建议患者可以吃点温热的粥、软饭、蒸蛋、胡萝卜汤等,既能提供营养,又不会刺激肠道。粘稠食物对受损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比那些所谓的“断食疗法”要靠谱多了。
说到肠炎的机制,大多数急性肠炎是肠道病毒通过水源或食物传播,导致肠道上皮细胞损伤,出现黏膜水肿、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腹泻。
真正的慢性肠炎,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是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的长期炎症,和单纯的吃坏肚子完全不同。这类慢性病才需要专业治疗和饮食管理,一般肠炎患者不必照搬。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60岁的男性患者,因每日夜间腹泻、体重减轻10斤来就诊。他以前也有肠炎史,但这次症状不同,一查发现是右侧结肠癌。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夜间腹泻、体重减轻、持续腹痛,这些不是普通肠炎的表现,而是我们警惕癌症的重要信号。肠癌的早期症状常常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慢性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
复旦的这项研究还指出,在确诊为轻中度肠炎的患者中,超过85%无需住院治疗,只需对症支持治疗就能恢复。真正需要住院的,多伴有高热、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我们不反对用药,但不鼓励滥用药,尤其是抗菌药和止泻药,要看具体情况决定。比如黄连素、蒙脱石散这类药物,只在腹泻严重、影响生活时使用,不可长期依赖。
肠炎之后肠道功能的恢复不是一蹴而就。即便症状消失,肠道菌群和黏膜屏障的修复仍可能需要1-2周的时间。这段期间容易出现短暂的腹胀、排便不规律,这是正常现象。
过度忌口、长期吃流食,反而会让肠道适应能力下降,不利于功能恢复。我们更倡导“温和过渡饮食”,逐步由流质向半流质、再到普通饮食过渡。
我经常跟患者说,真正严重的病,不是靠查百度就能诊断出来的。判断肠炎是否严重,关键在于症状的组合和持续时间,不是腹泻次数、腹痛强度,也不是网上某篇文章。
医学不是公式,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病情。有些人一天腹泻十几次,第二天就好了,有些人一周腹泻三次,却查出大问题。关键是看是否伴随“红旗症状”。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讲清楚,那就是肠炎≠感染。有些人肠炎是因为食物过敏、药物刺激、应激反应,甚至单纯的肠易激综合征。
这类功能性肠病,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也不会演变成癌症,却困扰患者多年。复旦研究中指出,约两成反复就诊的“肠炎”患者,最终诊断为功能性肠病,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而不是不断做肠镜。
从预后角度看,单次的急性肠炎在健康人群中几乎无后遗症,只要合理饮食、适当休息,一般一周内完全恢复。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肠炎,尤其伴随上述六类症状的。
我们不希望患者过度紧张,但也不鼓励掉以轻心。这之间的度,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把握。
那六个信号,再说一遍:高热、血便、体重下降、夜间腹泻、贫血、持续腹痛。只要没有这些,大多数肠炎都不是“重病”。
哪怕每天拉五六次,只要精神状态好、没有脱水、能吃能睡,通常问题不大。别被数字吓到,也别被网络误导。
这项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牵头的研究,发表在《中华消化杂志》2024年增刊上,引用了四家三甲医院门诊数据,覆盖了近3000例肠炎就诊记录。
这是目前国内关于肠炎症状评估最大规模的临床数据之一,为我们的一线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医学不是讲玄学,是讲证据的。每一个症状背后,都是身体的自我表达。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慌,而是学会听懂身体的语言。
别让一次普通肠炎,把你吓得不敢吃饭、不敢上班,甚至怀疑人生。生活中,真正的危险往往不会大喊大叫,而是悄无声息地靠近。我们要警惕,但不必过度焦虑。
真正的健康感知,不是查多少遍体检报告,而是你能不能判断出哪些变化该重视,哪些可以放过。不是所有的肠炎都通向癌症的深渊,大多数只是身体偶尔的小脾气。
听懂它、安抚它、照顾它,就像照顾一个受惊的小孩,比一味地禁食、用药更有效。
医疗从来不只是治病,更是治心。我们不希望你害怕病,而是希望你理解病。肠炎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毫无威胁。
它在提醒你,肠道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是你生活方式的晴雨表。学会尊重它,而不是战胜它,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更成熟的健康观。
参考文献:
[1]王强.急性肠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24,44(增刊):112-118.
[2]李志诚.功能性肠病与慢性肠炎的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学,2023,43(9):762-766.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门诊肠炎症状与就诊行为分析[J].上海医学,2024,47(6):498-505.
来源:宋医生健康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