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 1995,武汉四中承办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1 06:27 1

摘要:提要:1995年和2015年,武汉四中相继承办全国和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在国内外开创先例,扩大了武汉在全国和世界的影响。这所百年老校经过时代洗礼,拥有全国第一家“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唯一“中国中学生田径训练基地”。

原创 罗建华

提要:1995年和2015年,武汉四中相继承办全国和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在国内外开创先例,扩大了武汉在全国和世界的影响。这所百年老校经过时代洗礼,拥有全国第一家“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唯一“中国中学生田径训练基地”。

如果不是收藏有这么一张邮品,哪会想到一次中学生运动会竟然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由徒增一分庄严。画面上,五星国旗映红两个运动员的头像,女生的长发飘逸出六只仙鹤。第六届,六只仙鹤,灵动着黄鹤楼的美好传说,极富青春动感和城市韵律。

邮品标注“湖北 • 武汉1995.8.26”,时光飞越整整30年,历史现场回到一所中学校园。

武汉四中,1995年8月26—31日,全国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武汉首次承办的国家级综合性运动会。

武汉四中,2015年6月27—7月2日,世界第二十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武汉首次迎来的世界级运动会。

相隔20年,同一所中学,为何两次有此殊荣?

“少帅”张学良率足球队到访

汉口解放大道上首,每当轻轨从汉西站驰过,窗外一所壮观的运动场刷亮双眼,巍峨的钟楼标识出“武汉四中 • 博学中学”。

1899年,博学书院在后花楼居巷创办。1908年,博学书院迁来来现址建成新校舍。1928年,国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权,博学书院更名为私立博学中学。1952年,博学中学申请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武汉第四男子中学。

1967年11岁,搬入解放大道水厂路旁的新家,看得见钟楼的尖塔,听得见悠扬的钟声,知道那是“四男中”,足球特厉害,赛跑呱呱叫。到“四男中”去踢足球,到“四男中”去穿跑鞋,是周边男孩的狂欢和荣光。第一次见识“四男中”,碰上的恰好是足球赛,还是越南国家队来访,小伙伴蜂拥前往观看,没想到足球场那么气派。

1969年,梦想成真进了“四男中”,不过从这一届开始实行男女生合校,但校园依然阳刚之气爆棚,女生也活跃矫健。首次组建女篮、女排校队,竟然在硚口区打出冠军之威,胜过十七女中和十九女中,也超越了本校的男篮、男排队。

当然男队自有足球独占鳌头,是大家心目中的神。每逢课余,运动场上人头攒动、身影闪动、足球滚动、喝彩轰动……一派龙腾虎跃,定格为挥之不去的记忆画面。

一条法桐林荫大道从校门直通到底,将200余亩校园一分为二,右手南北两个大操场,左手钟楼旁、教堂前一溜篮球、排球、网球场。钟楼后的合围裙楼,一边为室内体操馆,一边音乐阶梯教室,而阶梯教室外连着游泳池。

南操场最为壮观,400米8股跑道环绕足球场,两头球门后横卧着跳远沙坑,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可与新华路体育场㜙美。曾几何时,日军占领武汉,校园变成野战医院,四角修起四个碉堡,操场圈为军马场横遭践踏,游泳池沦为伤兵澡堂几近废弛。

这些来自于班主任陈震老师,他担任体育教研组组长,兼任校足球队教练(1988年任硚口区民盟主委、1990年任硚口区政协副主席),爱“吹”校史过往和体育骄傲。一次在他家开班委会,他搬出一摞资料,展示他两次带领校队远征全国青少年足球赛的战绩。

1964年,赢得武汉市足球赛冠军,代表武汉赴青岛,在20个城市中名列前九。1965年更上一层楼,夺得全省足球赛冠军,代表湖北赴大连,在29个省市自治区中跃入前七。凯旋之后,湖北省组建足球三队培养新苗,一次从校队选拔6名球员。

1965年,武汉四中足球队合影,后排左一为陈震

四中的足球有其传统,《武汉四中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告诉我们:国际奥委会1900年将足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01年武汉“博学”“博文”“文华”三校即举办足球联赛,在武汉地区首开先河,其中“博学”崭露头角。1921年左右,来自“足球之乡”的英国海军足球队上门,连日比试负多胜少。1933年,汉口租界洋人组织多国联队“红队”再度挑战,仍是铩羽而归。

《武汉志》记载,1934年“少帅”张学良任武昌行营主任,亲率东北大学生队慕名来访,败北后感叹“大学生打不过中学生”,接见“博学”足球队中锋万业文以示嘉许。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在武汉的吴国桢、何应钦、刘文岛一干军政大员,纷纷到校视察。

万业文可谓传奇人物,是陈震老师的老师,外号“万铁腿”,射门劲爆,名不虚传。1947年,万业文回到母校当足球教练。1949年5月,组织足球队“护校”迎接解放,此后大显身手。1957年,兼任武汉军区足球队主教练,率队参加全军首届运动会,告捷凯旋。随后,首批入选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兼田径裁判,主哨省市重大比赛。

同样在1957年,四中校门挂上国家“足球重点中学”牌匾,以足球为龙头,体育教学与体育竞技,双双呈现蓬勃兴旺之势。即使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也挤出“铜板”,为每班配置一个足球。虽然,运动场已种满红苕充粮度荒,但路旁林间照样踢球,显示顽强的生命力。

1974年至1984年之间,武汉四中校队横扫市一级所有比赛,捧回12个金杯、5个银杯,在体育界传为佳话,声誉远播海外。检索武汉数字方志馆“教育大事记”等史料,不乏记载:

1985年,武汉友好城市日本大分市“体育之翼”访华团来访,武汉市副市长高顺龄到校,主持足球、田径两大比赛。

1986年11月21日,美国总统健康顾问雷富夫妇来访,兴致勃勃观摩了一节体育课。

2006年4月26日,亚洲足球联合会主席哈曼、秘书长维拉潘率领30余名官员来访,参加“中国展望——足球项目试点学校”授牌仪式,随后观看足球友谊赛。

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挥毫题词

足球是圆的,操场是方的,方圆之间任驰骋,体育健将层出不穷。

1957届学生李必华进入湖北省田径队,1959年全国运动会打响首届发令枪,李必华打响人生发令枪,揽入百米短跑冠军奖杯。此后一发而不可收,1961年和1963年,在全国两届田径运动会连获冠军。1965年,中国、越南田径友谊赛在武汉举行,又以10秒2的成绩打破10秒3的全国记录,进入世界百米短跑前十名。

1968届学生刘卫平进入湖北省皮划艇队,5次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亚洲运动会金牌。1982年,湖北省命名武汉四中为“传统项目先进集体”,特邀刘卫平到命名大会作专题报告。

改革开放年代,武汉四中打造足球、田径、游泳三张体育名片,从1987年到1995年,一路问鼎湖北和全国大赛,夺得团体冠军6项、亚军3项,单项冠军75项、亚军63项。

如此群星闪耀,牵动体育界最高层的目光,国家体委、中华体育总会的荣高棠、邹时炎、徐才景、何振梁等领导相继来校视察。1989年2月19日,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莅临南操场,他出身军旅身材壮硕,见到正在训练的高个子小运动员邹波,欣然上前与之握手。邹波恰好是我妻子的表弟,不久到广州军区体工大队报到。

1989年2月,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视察武汉四中

伍绍祖临别,挥毫为武汉四中题词:“学练结合,培养人才”。

武汉四中培养的人才,源源不断走向全国。据全国中运会前的10年间统计,共有90多人入选市、省、国家三级专业队,其中足球就有12人跨入国家队,组织一支“国脚队”也不在话下,多位队员退役后任省市足球队主教练。1993年,刘麟、王文华等“留学”巴西队,开始把母校的名字写进世界足球史。

足球出类拔萃,田径当仁不让,创办全国第一家中学生俱乐部,取得市、省、全国、世界四级比赛团体总分第一的大满贯。1987年以来,达国家一级和二级田径运动员标准的有近百人。每年,平均向高校输送运动员15人以上。民航“招飞”优先而来,看好四中学生的良好体质。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角逐,学校拿下“三连冠”;全国体育教师“十佳”评选,田径教练黄仲藩上榜;“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代表”赴京,副校长肖熊章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接见。

一路跑来,武汉四中跻身全国足球传统学校、全国优秀田径试点学校、全国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体育界权威称赞高水平运动场

1995年,全国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在武汉四中开赛,这是武汉市首次承办全国性体育盛会,由国家教委、体委、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当年,上海、成都、大连等城市,纷纷与武汉竞争“东道主”,最后花落武汉四中。

回溯前五届中运会,一色由城市承办并在城市运动场馆举行,甚至跨省、跨市、跨年度运作。1973年第一届,分别在两省两市——吉林长春、山东烟台举行。1986年第三届,分别在一省两市——辽宁鞍山、营口举行。1987年、1989年第四届,两年中分别在两省两市——四川成都、河北唐山举行。

武汉四中一次包揽赛场,南操场建成我国中学第一个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验收之前,请来湖北省体工大队和各高校的100多名运动员试跑,这些见过世面的高手捷足先登,无不蹦、跳、跨、跃,兴致勃勃感慨“这是个能出好成绩的好场子”。

验收时刻,国家教委体卫司司长宋尽贤率领体育界权威人士实地踏访鉴定后,不由交口称赞:我们到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中学考察或讲学,这样高水平的运动场难得一见。

田径场中央铺满“中华结绿草”犹如地毯,四周400米标准塑胶跑道颇为讲究——120米为上坡道,280米为下坡道,8个跑道也有倾斜度,保证竞赛条件的均等。东西增设两个看台,可容纳5000观众。

北操场耸立一座多功能体育馆,室内高度净空13米,高于国际标准的12.5米,可同时举行3场排球比赛,并能举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武术比赛。

8月26日至31日,全国中运会硝烟燃起,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运动小将,参加田径、足球、篮球、排球四大项目比赛。武汉四中组队代表武汉上阵,取得大面积丰收,李德刚荣获百米短跑冠军。

开幕式主席台上,巧遇作为嘉宾的陈震老师,一同目睹盛况。当天日记记载:“今天,四中举行中运会田径赛的入场式,我在主席台上与班主任陈震老师长谈。此前8月18日,我采写特稿《武汉四中向全国“亮相”》,发表在长江日报《长江周末》一版,算是对母校的一点回报。”

本文作者

赛后不久,我特意抽空到南操场看台前留影纪念,为母校而骄傲。

武汉四中运动场馆由此名声远扬,2005年迎来武汉市第七届运动会,2007年又成为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赛场。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授牌“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首家。2012年,国家教育部授牌“中国中学生田径训练基地”,全国唯一。

终于,2015年第二十二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田径锦标赛来到武汉四中。

老校友袁隆平提议申办世界中运会

1939年春,“博学”因武汉沦陷迁往四川,先入江津,后落重庆。袁隆平一家从湖南逃难,辗转到了重庆,1943年哥哥进入“博学”上高一,觉得办学质量不错,让13岁的弟弟转学来读初一。袁隆平就此与武汉四中结缘,直至1947年回到汉口,才随家转学至南京。

2009年,武汉四中110周年校庆,袁隆平院士回到母校,79岁的老人家对一切记忆犹新:“学校经常开展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活动。我在这些方面的受益确实不浅,至今还非常爱好音乐和游泳。”《武汉四中史话》收录袁隆平的一篇忆文,讲述的故事颇具戏剧性: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学校挑选了10余名体格魁梧的同学参加汉口市的游泳选拔赛。我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周庆宣报名,要求参加预选。他朝我打量了一番后摇头说:你个子太小,没有体力,不行!次日早晨,周老师带队在前,10多个彪形大汉每人骑上一部自行车,一字长蛇地奔向市内某游泳池。为了贪玩和看热闹,我偷偷地跳上最后一名同学的单车后架上。

待到达预赛场时,周老师发现了我,便笑着说:你既然来了,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包括本人在内),我竟获100米和400米自由泳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从此,体育教师就对我刮目相看。不久,我便在省运会中取得两块游泳银牌,为母校增添了光彩。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我抬起来,往上使劲地抛了多次。”

武汉四中校史馆的袁隆平(左一)泳装照

袁隆平指着校史馆一张老照片说:“最左边这个就是我,当时才17岁,个子是小。”因此,他在给年轻的学弟学妹作报告时,不忘寄语大家“将来要有所成就,必须先练好身体”。他自豪地描述自己——“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

袁隆平参加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

是啊,一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78岁的袁隆平担当湖南001号火炬手,手持第一棒,奔跑步履轻松。

这次回到母校,袁隆平深感运动场馆远远今非昔比,惊讶“拥有8000个座位的标准田径场”,提议承办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田径锦标赛。

2015年,袁隆平再次重返母校时,出席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开幕式——这不仅是武汉首场承办的世界级赛事,更是这一赛事首次走出欧洲、走进亚洲。武汉四中,为整个亚洲创造了“破零”记录。

2015年,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开幕式

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让2000余名肤色不同的运动员涌入武汉四中校园,他们惊喜于钟楼的古老,更惊喜于运动场馆的现代。

殊不知,为迎接这次世界青春盛会,武汉四中场馆再度升级,很多项目比照北京奥运会“鸟巢”标准进行。如重新铺设跑道时,就采用了与“鸟巢”一样的材料——国际一流荔枝纹预制型塑胶卷材,能在多种恶劣气候情况下,仍然满足比赛条件。

赛前,世界中学生体育联合会秘书长杨坤伦(Jan Coolen)来校考察后,在新闻发布会上果断预言:“场地条件符合比赛要求,届时的成功将会证明我们选择武汉四中是正确的。”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杨立国也表示,由一所中学来承办这一世界赛事,国内没有先例,世界上也没有先例。

西班牙代表队在校园倘佯

此外,在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场,武汉四中从1993年起5次代表中国,赴意大利、葡萄牙、法国、波兰、捷克参加角逐,捷报频传:一次团体总分冠军,一次金牌总数第一名,16名世界冠军。

2005年,女队出征葡萄牙,夺得团体冠军,捧回金牌总数第一“学校金杯”,7名学生夺得4块金牌、2块银牌、1块铜牌,其中罗丽娟获跨栏冠军、罗文获三级跳冠军。

2007年,男队出征法国,夺得团体第5名和金牌总数第三,其中董文崇获110米跨栏冠军。

袁隆平高兴地看到,母校的目标并非“锦标主义”而是“全员健身”,叫响“人人有特长、个个能参赛”的口号。每年春秋两季运动会,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群体活动,为学生培养“强健的体魄、智慧的头脑、温暖的心灵”。

“体教融合”“国际化”“多赛道”办学——正如袁隆平题词“继承理科特色,发扬英语优势,保持体育传统,创建全国名校”所言,武汉四中坚持“全面发展加特色”,春色满园又一枝独秀,教研并进而巅峰突起。

在武汉四中校史馆,作为一名年近古稀的校友,见到一个个奖牌闪烁光华——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全国体卫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百佳特色学校、湖北省示范学校……竖立前行地标,刷新百年传奇。

1995—2025,30年日月如梭,这张首日封新鲜如昨,小黄鹤高举火炬昂首奋进,正是一所中学和一座城市,在全国和全世界的精彩亮相。

《武汉文史资料》2025年第8期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博学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主编: 田联申责编:力 托

来源:人文武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