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10月1日,奥运冠军贾一凡宣布退出10月2日举行的印尼全明星邀请赛的消息引发热议,有声音猜测其退赛是因 “体制内球员参加商业赛事需审批而未通过”,但结合多方信息来看,这一说法与事实存在明显偏差,退赛背后更多是伤病反复的无奈,而公众对体育体制管理的误解,
北京时间10月1日,奥运冠军贾一凡宣布退出10月2日举行的印尼全明星邀请赛的消息引发热议,有声音猜测其退赛是因 “体制内球员参加商业赛事需审批而未通过”,但结合多方信息来看,这一说法与事实存在明显偏差,退赛背后更多是伤病反复的无奈,而公众对体育体制管理的误解,也亟待通过理性解读化解。
回溯贾一凡近期的参赛轨迹,健康问题一直是影响她赛场表现的关键因素。2025 年 1 月的印度公开赛上,她与搭档张殊贤在比赛仅进行到首局 4-14 时便选择退赛,当时官方透露退赛原因与张殊贤腿部受伤有关,后续报道进一步补充,两人的身体状态还受到饮食不适引发恶化的影响。时间来到 9 月,贾一凡又在韩国公开赛中因食物中毒被迫退出,短短半年内两次因健康问题退赛,再加上教练团队此前证实的 “易受伤体质”—— 从 2018 年亚运会带伤打封闭上场,到因手伤连日常扣扣子都困难,这些细碎的伤病始终在困扰着这位奥运冠军。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印尼全明星邀请赛前夕,9 月刚结束封闭集训的贾一凡,训练时后脚跟还贴满肌肉贴,这一细节直观展现出她的身体仍处于高强度恢复阶段。而关于 “体制内审批” 的说法,从规则层面也站不住脚。根据《中国羽毛球管理办法》,国际商业赛事的参赛审批确实存在,但核心并非 “限制球员参与”,而是结合运动员健康状态与国家队赛程进行统筹。截至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渠道提及贾一凡因 “审批未通过” 退赛,所谓 “审批受阻” 的猜测,更像是对体制管理逻辑的误读。
事实上,国羽现行的运动员管理规则,本质是在 “保护运动员” 与 “统筹发展” 之间寻找平衡。2023 年印度公开赛曾出现陈清晨、贾一凡等选手集体腹泻退赛的情况,暴露出部分商业赛事在后勤保障上的短板,此后国家队加强参赛审批,正是通过专业医疗评估为运动员规避健康风险,这与此前陈梦因未报备商业直播引发争议的逻辑一致 —— 并非禁止商业活动,而是避免运动员因商业事务影响竞技状态或身体健康。
作为奥运冠军,贾一凡的赛程本就包含世锦赛、亚运会等顶级赛事,兼顾商业赛需要精细统筹。2021 年世锦赛前,她曾为备战放弃多场商业赛事,这并非 “禁止参与”,而是国家队基于夺金目标的战略性选择。近年来国羽也在逐步放开商业合作空间,允许运动员参与赞助商活动,只需与集训、比赛时间错峰,既保障了国家队的训练与比赛节奏,也为运动员保留了商业价值开发的渠道。
此次退赛引发的不实猜测,也折射出体育舆论场的一个常见问题:过度聚焦 “体制阴谋论”,却忽视了运动员的个体困境。此前贾一凡就曾因 “蹭车回酒店” 被无端造谣 “夜会富豪男友”,甚至连累家人接到问询电话,这类不实信息对运动员的心理伤害不言而喻。如今再将退赛与 “审批受阻” 绑定,无疑会加重她的心理负担。
公众或许更该看到,贾一凡的运动生涯充满了与伤病的抗争 —— 她曾因伤病萌生退意,是搭档陈清晨的劝说让她坚持三年冲击冠军,从最初 “反手全不会” 成长为奥运冠军,这份韧性值得尊重。当体制规则与市场化需求出现碰撞时,需要的是对流程的细化完善,而非全盘否定。国羽在商业赛与集训间的平衡,本质是为了让运动员能在赛场走得更远。
说到底,贾一凡的退赛不是 “体制问题的缩影”,而是职业运动员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他们要承受伤病的反复折磨,要适应规则的约束,还要面对舆论的各种揣测。公众对运动员的 “包容”,从来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共情 —— 尊重医疗团队的专业判断,理解体制管理的深层逻辑,更珍视每一位运动员用汗水与坚持换来的成绩,这才是对体育精神的真正尊重。
来源:虫大话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