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董婷竹的工笔重彩山水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展厅中展示,那一抹朱砂红与石青蓝的碰撞,不仅是颜料的交织,更是东方艺术精神与欧洲艺术语境的对话。作为国韵文华书画院成立15周年中欧艺术对话展览的特邀参展作品,董婷竹的创作以其独特的工笔重彩语言,在跨国界的艺术交
丹青溢彩,艺韵同辉:
董婷竹工笔重彩中的东方哲思与中欧艺术对话
文/余根晖+AI
当董婷竹的工笔重彩山水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展厅中展示,那一抹朱砂红与石青蓝的碰撞,不仅是颜料的交织,更是东方艺术精神与欧洲艺术语境的对话。作为国韵文华书画院成立15周年中欧艺术对话展览的特邀参展作品,董婷竹的创作以其独特的工笔重彩语言,在跨国界的艺术交流中,构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桥梁。
一、董婷竹:工笔重彩领域的当代探索者
董婷竹的艺术生涯,是一部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从传统向现代蜕变的微观史。1973年生于辽宁盖州的她,身兼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宋庄院副院长、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等多重身份,其艺术轨迹既深植于中国工笔重彩的传统根系,又不断向外延伸出当代性的枝芽。
从技法传承来看,董婷竹对工笔重彩的研习堪称“守正”典范。工笔重彩画以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为媒,讲究“骨法用笔”与“随类赋彩”,其历史可追溯至魏晋隋唐,在敦煌壁画、唐宋卷轴中留下璀璨印记。董婷竹的创作牢牢把握这一传统内核,她笔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细腻而富有韧性,在《紫禁城下》等作品中,她为故宫出版社创作的数字高清作品,将工笔重彩的精致与皇家建筑的庄严融为一体,长期陈列于故宫东华门99号院,足见其技法与传统审美趣味的高度契合。
而在“创新”维度,她的探索同样耀眼。2014年获“中国美术总评榜中国画十大年度艺术家特别贡献奖”,2016年获评《现代青年》最佳国画艺术家,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工笔重彩语言的当代转译。她打破传统工笔重彩题材的边界,将山水、人文、哲思熔于一炉;在色彩运用上,既保留矿物质颜料的厚重质感,又大胆尝试色调的主观调配,如这幅参展作品中,以大面积朱砂红营造出的山水意境,既不是对自然山水的写实摹写,也不是传统水墨的“烟云供养”,而是以色彩的情绪张力构建出的精神山水。
二、参展作品:重彩山水里的哲思与诗性
这幅参展作品,是董婷竹工笔重彩山水的典型样本,更是她对“山水”这一中国艺术核心母题的当代诠释。画面以朱砂为主色调,铺陈出层峦叠嶂的山水胜景:高耸的山峰以富有韵律的线条勾勒,在朱砂的晕染下或明或暗,似火焰燃烧,又似丹霞映天;山间云雾以淡赭石轻扫,朦胧间显露出亭台、小桥,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前景的松树一青一白,青者苍劲,白者空灵,与下方的碧水形成色彩与意趣的呼应;天际一轮明月,在暖色调的山水间洒下清辉,让热烈的朱砂山水多了一份静谧的哲思。
画面左下角的题款与印章,是传统书画的身份标识,却在浓墨重彩的画面中毫不违和,反而成为“传统基因”的显性符号。观画之间恍如听“佛经问:‘本来清净,为何平白无故生出山河大地?’”,作品注入了哲学深度——这山水既是物质世界的具象,也是艺术家对“清净本心如何生发出万千世界”的思考载体。董婷竹以工笔重彩的技法,将这一哲学追问可视化:朱砂的热烈是“山河大地”的喧嚣,明月的清冷是“本来清净”的本真,二者在画面中共存,恰似哲思中“体”与“用”的辩证。
在材料语言上,朱砂的运用极具深意。作为中国传统颜料中象征“辟邪、吉祥”的矿物,朱砂的红色既是视觉焦点,也是文化符号。它让这幅山水跳出了“水墨山水”的单一审美框架,以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向欧洲观众展现中国绘画“色墨并重”的多元传统——这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蛋彩画、油画在“色彩表达”上形成跨时空的对话可能,也为中欧艺术交流提供了具象的讨论支点。
三、中欧艺术对话:国韵文华与跨文化审美共振
国韵文华书画院成立15周年之际,选择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泛欧大学举办中欧艺术对话展览,本身就是一次文化自信的表达与跨文化传播的尝试。董婷竹的作品在这场展览中,扮演着“文化使者”与“审美媒介”的双重角色。
从艺术形式的对话来看,董婷竹的工笔重彩与欧洲艺术有着天然的对话切口。欧洲观众对“色彩”的敏感度,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巴洛克艺术的浓墨重彩中找到共鸣,董婷竹作品中朱砂的厚重、石青的沉静,能以“色彩语言”为桥梁,让欧洲观众快速感知中国绘画的形式魅力。而画面中的山水构图、亭台意象,又传递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与欧洲浪漫主义对自然的崇拜、存在主义对“自我与世界”的思考,虽路径不同,却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命题上形成对话。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董婷竹的艺术履历也为这场对话增色。她曾为故宫创作《紫禁城下》,其作品本身就承载着中国皇家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双重基因,当这样的作品在布拉迪斯拉发展出,传递的不仅是“一幅画”的审美,更是中国文化中“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发展逻辑。国韵文华书画院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推广平台,成立15年来持续推动国内国际艺术交流,此次展览是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步,而董婷竹这类兼具传统功底与当代视野的艺术家,正是这一战略的最佳践行者。
对斯洛伐克乃至欧洲艺术界而言,董婷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它不是西方艺术体系中的“风景画”(Landscape),而是中国语境下的“山水画”(Shanshui)——前者重写实与科学透视,后者重写意与哲学表达。这种差异恰恰是艺术对话的价值所在,它让双方在欣赏“异质美”的过程中,反思自身艺术的边界与可能。
四、结语:重彩为桥,连接文明的审美共通
董婷竹的工笔重彩山水,在国韵文华书画院的中欧艺术对话展览中,犹如一抹绚丽的东方霞光,照亮了中欧艺术交流的新维度。她以传统工笔重彩为笔,以当代艺术思考为墨,以文化哲思为魂,在布拉迪斯拉发的展厅中,构建起一个让中国艺术与欧洲观众平等对话、相互启迪的场域。
这场对话的意义,将远超一次展览本身。它证明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跨文化传播力,也展现了像董婷竹这样的艺术家,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让古老的工笔重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试想当欧洲的观众驻足于她的朱砂山水前,或许会从那浓烈的色彩与空灵的意境中,读懂中国艺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追求,也会理解中国文化中“山河大地本清净,一念生灭见乾坤”的哲学智慧——这,便是艺术作为文明对话桥梁的最美模样。
本文作者之一:
余根晖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可染副院长、国韵文华书画院常务院长
董婷竹 1973年生于辽宁盖州。
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委员
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宋庄院副院长
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
中国重彩研究会会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重彩工作室导师
作品获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金奖,第九届、第十届提名,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入名家特邀展。
2014年获中国经济网主办的【2014中国美术总评榜】中国画十大年度艺术家特别贡献奖。
2016年度获评《现代青年》人物专栏最佳国画艺术家。
2021年受故宫出版社之邀创作《紫禁城下》,数字高清作品长期陈列于故宫东华门99号院。
董婷竹 作品:
月光川谷
五月槐香局部
南山携老
夜航船
屈原的森林
桥
风之谷
虹
来源:种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