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胡适的灵柩前,他的遗孀江冬秀做了一件谁都没想到的事——她从怀中取出一张黑白照片,轻轻放进了棺木里。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62年2月24日,台北寒意未退。
在胡适的灵柩前,他的遗孀江冬秀做了一件谁都没想到的事——她从怀中取出一张黑白照片,轻轻放进了棺木里。
照片不是她自己的,也不是亲属的。
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女子。
那一瞬间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有人低声议论,有人皱眉,有人则沉默不语。
几十年后回头再看,这个举动成了胡适人生中最令人琢磨不透的注脚之一。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还得从更早一些的故事说起。
1914年,23岁的胡适初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寄宿在一位教授家中。
那时候他家境并不好,靠清华官费出国,身上不带几件像样衣服。
教授家里有个女儿,名叫Edith Clifford Williams,大他五岁,是个读艺术的姑娘。
胡适第一次见她,是在餐桌上。
她说话不急不缓,动作干净利落,眼神里带着一种很难形容的安静和坚定。
那年春天的伊萨卡气候还冷,湖面常起雾。
他们常散步到湖边,说诗,说托尔斯泰,说中国的康有为和章太炎。
她偶尔画画,他偶尔写信。
谁也没说破,但感情在一点点滋长。
可是那会儿的胡适,心里有另一个沉甸甸的东西——孝。
他母亲胡张氏在安徽绩溪,早就给他定下了婚事。
江冬秀,乡下人,没念过几天书。
定亲那年他才15岁,没见过面,但他不敢违抗。
他始终觉得,家里供他读书,自己不能不守规矩。
所以三年后,他回国了。
娶了江冬秀。
婚礼简单极了,连新娘子的名字都没怎么被宾客叫出来。
胡适在婚礼当天没说几句话。
眼神木木的,像个被拽着走的孩子。
而那时候,远在美国的Edith,什么也没说。
她只是写了一封信,说:“我愿意用一生做你的朋友。”
从那以后,两人没再见过面。
可几十年里,信从未断过。
江冬秀刚开始并不知道这些。
她操持家务,照顾公婆,打理应酬,规规矩矩地当一个“胡太太”。
她不多读书,也不多说话。
胡适写书、演讲、做官,她在家烧饭、缝衣、养孩子。
他们没有红脸,但也没有太多交心。
有一次,胡适在日记里写:“她从不懂我,也不想懂我。”但第二天,他就把这句话划掉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
胡适被派驻美国担任大使。
一走就是几年。
他犹豫了很久,因为那时候国内局势太乱,离开似乎就是逃避。
Edith写信劝他说:“你不仅属于中国,你也属于这个时代。”这句话后来被他反复引用过。
他说,那封信让他下定了决心。
1939年,她送了他一个戒指,银质的,内圈刻着“14-39”。
是他们认识25周年的纪念。
他没送回礼。
只在信里说:“你是我此生最知我者。”
江冬秀不知道这话写给谁。
她只知道,丈夫越来越沉默,家里挂着的画换了一幅又一幅,从没见他挂过自己写的字。
1959年,胡适68岁生日。Edith用自己多年积蓄,在纽约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翻译和出版胡适的学术作品。
她一个人住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生活极为简朴。
她说:“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是认识胡适。”
而那一年,江冬秀在台北给丈夫煮了长寿面,还做了他爱吃的豆腐乳。
她说:“你爱吃这些,这我记得。”
两种爱法,天差地别。
直到1962年,胡适猝然离世。
在一次宴会上,他刚举杯,忽然倒地。
送到医院抢救无效,终年72岁。
消息传到加勒比海,Edith很快寄来一封亲笔信。
信写得不长,落款是她自己画的一朵白花。
她没有提往事,只写了一句:“这棵树倒下了,我知道你心里最空。”
江冬秀读完信,坐了很久没说话。
第二天,她做了那个决定。
亲手把那张照片放进棺木里,是黑白的,画质不太清晰。
胡适生前从未公开提起过这张照片,但他一直放在书桌抽屉的最里面。
江冬秀没有哭,也没说话。
只是对身边的亲戚说了句:“让他安心。”
1965年,江冬秀收到一个包裹。
寄件人正是Edith,里面是一沓厚厚的信件——胡适与她五十年的通信。
有些写得非常私人,有一封甚至以“亲爱的适之”开头。
江冬秀刚开始很生气,把信扔在地上,转身进了屋。
可第二天,她又一个字一个字捡起来看。
花了整整一个月。
最后,她把信全数交给了“胡适纪念馆”的筹备组,并亲自写了封信附在上面:
“这些信,胜似日记,是他思想的一部分。”
她还请人写信联系Edith,请她为胡适写一篇生平小传。
1971年,Edith在加勒比海去世,终年86岁。
她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
留下的遗物中,包括那只银戒指、一本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还有几幅她自己画的胡适肖像。
没人知道她最后的遗愿是什么。
也没人再提起她的中文名字。
而江冬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婚。
她留下的房间里,床头摆着两张照片。
一个是胡适年轻时的证件照。
另一个,是那张黑白的女子半身像。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她“情敌”。
参考资料:
胡思杜,《胡适家书选》,中华书局,1985年。
雷颐,《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化》,三联书店,2009年。
Edith Clifford Williams,《Correspondence with Hu Shih: 1914–1961》,Columbia University Archives。
江冬秀口述,胡思杜整理,《父亲胡适》,台北远流出版,1979年。
胡适纪念馆资料馆藏,《胡适与Edith书信原件影印本》,编号HS-ED-003至HS-ED-057。
来源:招财金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