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丈总有根。”值此祖国母亲76华诞,举目九州,秋阳遍洒华夏大地,红旗漫卷神州山河。从塞北草原的牧歌悠扬,到江南水乡的渔舟唱晚;从东海之滨的高楼林立,到西域戈壁的瓜果飘香,这幅“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时代画卷,正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丈总有根。”值此祖国母亲76华诞,举目九州,秋阳遍洒华夏大地,红旗漫卷神州山河。从塞北草原的牧歌悠扬,到江南水乡的渔舟唱晚;从东海之滨的高楼林立,到西域戈壁的瓜果飘香,这幅“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时代画卷,正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最生动的注脚。而这信仰的火种、力量的根基、希望的曙光,皆源于一代代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精神血性,源于那束穿越百年风雨、始终炽热明亮的信仰之光。
回溯峥嵘岁月,信仰是暗夜中的星火,是绝境中的脊梁。犹记百年前,神州陆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无数仁人志士怀揣“救亡图存”的信念,以血肉之躯为笔,以山河大地为纸,书写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歌。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绞刑架下仍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纵然“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抗敌,腹中只剩棉絮与草根,却始终坚守“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初心。他们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血性,将信仰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信念,成为穿越黑暗、迎接黎明的精神火炬。
立足今日神州,信仰是奋斗中的坚守,是前行中的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这力量藏在科研工作者的实验室里,藏在戍边战士的钢枪上,藏在普通劳动者的双手间。“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在戈壁荒滩上与风沙为伴,用算盘计算核数据,以“我愿以身许国”的信念,让中国拥有了抵御风险的“硬核底气”;“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大山数十载,身患多种疾病仍坚守讲台,用“让女孩们走出大山”的执着,点亮了上千名山区女孩的人生梦想;戍边英雄祁发宝,在加勒万河谷张开双臂阻拦来犯之敌,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或许身份不同、岗位各异,却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信仰的力量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正如古人所言“众人拾柴火焰高”,亿万人民的信仰之光,照亮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征程。
展望未来征途,信仰是复兴路上的灯塔,是民族希望的源泉。76载风雨兼程,祖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旧模样:高铁飞驰于山河之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照进现实;“嫦娥”探月、“蛟龙”潜渊,“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变为常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愿景终成现实。但我们深知,民族复兴的道路从非一帆风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更需要以信仰为帆,以血性为桨,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毅前行。
今日之少年,是明日之中国;今日之信仰,是明日之希望。在校园里,孩子们诵读着“少年强则国强”,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刻进心底;在企业中,青年创业者秉持“科技报国”的初心,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勇闯“无人区”;在乡村里,返乡青年带着“振兴家乡”的梦想,用新技术、新理念让古老乡村焕发新生。他们是“后浪”,更是信仰的传承者,用青春的热血与担当,诠释着“民族有希望”的深刻内涵——因为信仰永不褪色,所以希望永远在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6载春华秋实,祖国母亲在信仰的滋养中愈发茁壮;亿万中华儿女在信念的指引下,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血性,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信仰为魂,以奋斗为笔,祝愿伟大的祖国:如昆仑之巍峨,屹立于世界东方;如江河之奔腾,奔向更辽阔的远方;如星辰之璀璨,永续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这信仰,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这力量,是融在血脉中的精神传承;这希望,是写在每一个中国人脸上的自信与荣光。愿这信仰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愿这赤子之心,守护祖国母亲永远风华正茂!
来源:鲁源写作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