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中医杨主任,从医40多年,一直专注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常见病及相关疑难杂症问题,这么多年下来,我最大的体会是:很多人遇上胃酸、胃胀、胃痛,第一反应就是吃奥美拉唑,但这并不是改善胃病的最优解。
大家好,我是中医杨主任,从医40多年,一直专注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常见病及相关疑难杂症问题,这么多年下来,我最大的体会是:很多人遇上胃酸、胃胀、胃痛,第一反应就是吃奥美拉唑,但这并不是改善胃病的最优解。
不少患者来找我时,已经吃了好几年奥美拉唑。有的人服药后,胃痛胃酸能暂时缓解,但一减量或停药,症状立刻出现;还有的人药越吃越多,却开始出现腹胀、便秘、肠道菌群紊乱的副作用,身体状态一天不如一天。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西药治的是"症状",不是"病根"。你有胃酸,那我给你用药减少胃酸分泌;你有胃痛,我给你用药止痛。
中医更看重整体,认为胃病是整体"失衡"了。咱们的老祖宗,没有发明"胃炎""胃溃疡"之类的病名,但却早已充分认知,归为"胃脘痛""反酸""痞满"等范畴,认为胃病的病根不在胃酸本身,而在肝、脾、胃这些脏腑的协调失衡。
比如:
肝胃不和:长期情绪紧张、焦虑抑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不降反升,就会胃胀、嗳气、反酸,还常伴有胸闷胁痛;
脾胃虚寒: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就像灶火不足,食物难以腐熟,导致胃痛喜温、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胃阴不足:长期熬夜、辛辣燥热伤阴,胃中津液亏耗,就像锅底缺水,胃失濡养,出现胃部隐痛、口干舌燥、饥不欲食;
湿热中阻:嗜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湿热内生蕴结脾胃,气机不畅,表现为胃脘灼热、口苦口臭、舌苔黄腻。
所以中医治胃病,不是光盯着"止酸止痛",而是调理整体脏腑功能。把肝、脾、胃调顺了,气机通畅了,脾胃恢复了正常的消化吸收能力,胃病自然能慢慢痊愈。
以案说医
有个患者来看诊时,包里装着一堆胃药,说自己胃不舒服3年多了,几乎每天吃奥美拉唑,胃痛胃酸还是反反复复,尤其是吃完饭后就烧心,夜里经常被胃酸呛醒,连正常吃饭都不敢多吃。
她试过不少养胃偏方,喝牛奶、吃苏打饼干,效果都不理想,反而因为长期依赖抑酸药,大便越来越干,还总觉得胃里发凉。
我看她的舌头:舌质淡红、舌苔薄黄,中间有裂纹,一把脉:脉弦细。这是典型的"胃阴不足、肝胃不和"。
我给她开了个方子,主要是北沙参、麦冬、石斛、白芍、乌贼骨这些药,目的就是滋养胃阴、柔肝和胃、制酸止痛。
她按方吃了两周,再来时说烧心感轻了,夜里不再被胃酸呛醒;一个月后,胃不那么敏感了,能正常吃米饭面条,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
后来在我的指导下,奥美拉唑慢慢减量停用了,至今随访半年,胃部不适基本没再犯,偶尔吃点辣的也能适应,她笑着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中医养胃有优势
中医治胃病,到底好在哪?
不光调 "胃酸",更调 "整体":胃痛和胃气,烧心养胃阴,吃不下饭健脾胃,整体机能顺了,胃病自然不用靠药 "硬压";
副作用小,不易依赖:中药是通过恢复脏腑平衡来稳胃气,不是强行抑制生理反应,无需担心会药物依赖;
标本兼治,减少并发症:很多患者调理后,不仅胃部不适好了,之前的口臭、便秘或腹泻也改善了,胃粘膜也慢慢修复了。
--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文中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下遵医嘱调理,不可盲目用药。
来源:中医杨小平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