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的来历与传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08:15 1

摘要:“中国”这个词并非从一开始就是我们如今所理解的民族国家名称,其内涵经历了一个从地理概念到文化概念,最后到政治国家概念的漫长演变过程。

中国”一词的来历与演变

“中国”这个词并非从一开始就是我们如今所理解的民族国家名称,其内涵经历了一个从地理概念到文化概念,最后到政治国家概念的漫长演变过程。

西周至春秋战国(地理与文化中心概念)

最早的文字记载:目前最早的实物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其铭文上有“宅兹中国”四字。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周武王灭商后,计划在天下(即已知的世界)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今洛阳一带)建立都城。此时的“中国”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意为“中央之邦”或“天下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扩展:随着周王室衰微,“中国”一词的含义开始扩展。

中国的地理与文化意义:主要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如周天子的直属区和鲁、卫、宋等华夏诸侯国。这些地区被认为是文明(礼仪、典章制度)的中心。

与“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相对。居住在“中国”的人自视为文明人,而周边民族则是“野蛮”的。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体现了早期“中国”概念的文化优越感和开放性。

秦汉至明清(从地理概念到王朝统称的过渡)

秦汉帝国建立了空前广阔的疆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加速融合。虽然国号是“秦”、“汉”,但“中国”一词作为这片核心文明区域的指代,其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自认为是“中国”的正统继承者(如北魏),而南方的汉族政权(如东晋、宋、齐、梁、陈)也以“中国”自居。这使得“中国”的概念超越了血缘和民族,更多地与“地理、文化和政治正统”绑定。

“隋唐至宋元明清”历代王朝都自称“中国”,但其正式国号依然是朝代名(如唐、宋、大明、大清)。在对外交往和国际条约(如《尼布楚条约》)中,“中国”与“大清国”等名号同时使用,开始具有了现代主权国家的意味。

近代至今(正式成为国名)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首次成为其简称,正式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名称。

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这个简称。“中国”现在是一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的正式名称。

“中国”一词的演变脉络是

“地理中心(西周) → 文明中心(春秋战国) → 王朝统称(汉至清) → 正式国名(近代至今)”

“中国”在古代还有其他的核心别称

华夏:最具代表性的别称之一,源于上古华夏族群,“华”指服饰华美,“夏”指礼仪之大,合称代表中原文明与族群。

九州:源自大禹治水后划分天下为九州的传说(如冀州、豫州等),后成为中国的地理代称,象征疆域完整。

中华:唐代后广泛使用,“中”指中原,“华”指华夏,融合地域与文化属性,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

神州:带有神话色彩的别称,出自《史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将中国视为神仙所居的神圣之地。

赤县:与“神州”并称“赤县神州”,是古代对中国的雅称,多见于诗文之中。

中原:最初指黄河中下游的核心农耕区域,后逐渐泛指整个中国,尤其强调政治、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其他文明对中国的称呼五花八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源头:丝绸、强大王朝的名称、地理观念等。

源于“秦”的称呼

这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称呼最主要来源之

英文:China

法文:Chine

德文:China

多种欧洲语言,普遍认为源自梵文 “Cīna” (चीन)。公元前3世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就已出现“Cīna”的记载。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Cīna”指代的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Chin)。古波斯语将其转化为“Chīn”,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演变为拉丁语的“Sinae”,最终成为今天的“China”。

希腊语和拉丁语,Seres,这个词更早,源于“丝”,指“丝国”。

中文的音译:“支那”。在近代以前,这本身是一个中性词,源于“Cīna”的音译。但在甲午战争后,尤其是二战期间,被日本军国主义赋予蔑视意味,从此在中国成为敏感词。

“契丹”的称呼,这是对另一个强大王朝的称呼的延续。

俄语:Китай (Kitay)

中亚、东欧多种语言:如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等。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907-1125)在中国北方盛极一时,与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地区交流频繁。后来,契丹人建立了更强大的“西辽”,在中亚声名远播。因此,许多使用斯拉夫语系和突厥语系的民族,习惯用“契丹”来指代整个中国。马可·波罗的游记中,也用“Cathay”来指代中国北部。

源于“丝”的称呼希腊/罗马:Seres

源于中文“丝”的发音。Seres既指中国人,也指丝绸。与之相关的词是“Serica”,意为“丝绸之国”。英文中的Silk(丝绸)一词也与此同源。

汉字文化圈内的称呼(日、韩、越)

这些国家历史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其称呼多与“中华”、“中央”等概念相关。

“日本”古代/正式场合称中国 (Chūgoku),直接使用汉字“中国”。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国内也有一个地区叫“中国地方”(位于本州岛西部),这与对国家的称呼是两回事。

也曾使用“唐土 (Morokoshi)、支那 (Shina)”等称呼,二战后“支那”一词被废弃。

韩国/朝鲜:중국 (Jung-guk),即“中国”的韩语读音。

历史上也曾称“唐”,或因“大清”而称“청나라”。

越南称中国Trung Quốc,即“中国”的越南语读音。

在古典汉语文献中,常自称为“华”、“汉”,而称中国为“北朝”或“大清”等。

古代中亚和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称呼,桃花石 (Tabgach)源于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皇族姓“拓跋”,其音译在中亚和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中国的代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中亚人称中国为“桃花石”。

隋/宋时期,一些阿拉伯文献也会直接用当时强大的王朝(如隋、宋)来指代中国。华夏:最具代表性的别称之一,源于上古华夏族群,“华”指服饰华美,“夏”指礼仪之大,合称代表中原文明与族群。

来源:闲游散人阿劭

相关推荐